对5座城市商业繁华地区有代表性街道的店名进行了调查,共收集1783个店名,其中北京250个,上海260个,深圳393个,武汉435个,西安445个。 商店名称在变化中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夕,商业单位的名称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巨变。店名来源中有保留传统老字号的,如“全聚德”;有反映部分企业走上合作化道路的,如“饮食合作总店”、“城乡合作社”;有反映部分企业的国营性质,常以行政区划名、地名或序号为名,如“武汉商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在“文革”期间,绝大多数老字号被禁用,而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东风”、“跃进”,含有“红色词语”的店名大行其道,店名演变成一种政治工具。
改革开放后,店名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有强调本土特色的,也有突出异国情调的;有吸引工薪阶层的,更有招揽高消费群体的;有标榜大而全的,还有声称小而精的。在对980个中文店名归纳分析后发现,主要的名称为:店、公司、城、馆、行、中心、厅、楼、业、场、屋、家、厦、广场、部、吧、房、庄、坊、王、超市、阁、堂、府、记、街、世界、居、院、村、社、机构、廊、斋、沙龙、会所、处、档、集团、点、都。其来源或启用旧名,或引进港台方言成分,如“城”、“档”;或吸收外来成分,如“吧”“会所”;还有创新成分,如“世家”、“府”等。
起一个好店名不容易
商家在追求个性化店名时面临一些困惑:在语言的同与异、文字的简与繁、内容的雅与俗之间,应该如何取舍?把握适度的店名可以“鹤立鸡群”,失之偏颇的也许“门可罗雀”。
虽然汉语有着丰富的字、词,但能用于商店名称的比较有限,能做到音、形、义皆佳的就更少。
商业单位行业特征的相似性也束缚了店名创意的空间。以餐饮业为例,不外乎“酒楼”“酒家”“茶楼”“茶坊”“餐厅”之类的名称。以川菜为经营特色的餐馆为避免千店一面而绞尽脑汁寻求命名亮点,但无论“老四川”、“大四川”、“小四川”还是“川味香”、“巴蜀正宗川菜”,都割舍不下“川”这一最能代表其经营特色的字眼。
滥用繁体字不可取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