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伟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永不气馁的行动。年少的李嘉诚虽地位卑下,但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李嘉诚十四岁辍学回家,然后步入社会,这实在是情非得已。李嘉诚渴望读书,并且通过现实逐渐地认识到没有知识,是很难做成大事业的。
李嘉诚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却因为没有钱买学习教材而发愁。历经千辛万苦,当时李嘉诚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已经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可在茶楼里,李嘉诚的职业却是最低的堂倌,每个月的工资相当微薄,除了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外,还要给弟妹们交学费,根本没有钱买书。李嘉诚希望弟妹不要像自己一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且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该完成的所有学业。
后来,李嘉诚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购买旧教材。当时有许多中学,将用过的旧课本都当废品卖掉或是当垃圾扔掉。正是由于这样,于是有的书店就专门做旧书生意。李嘉诚只要花一点点钱,就可以买来旧教材,学完以后再把它卖给旧书店,用得来的钱再买别的旧教材。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实在是一举两得。
就这样,李嘉诚积极地想办法挤时间,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充实和装备了自己。另外李嘉诚也没有忘记父亲在世时要他学好广州话和英语,以便更好地立足香港社会。李嘉诚在茶楼里时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来默记英语单词。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总是靠在墙角,迅速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长纸片看一眼,从而坚持学完了初中的课程。
李嘉诚除了购买旧课本进行自学,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外,也不忘在生活中时刻汲取有用的东西为己所用。李嘉诚工作的茶楼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听茶客们谈古论今,散布各种消息,李嘉诚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有不少事情,是在家庭在学校从未听过的,有不少说法,也与父亲和老师灌输给的那一套理论大相径庭,相差甚远。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在这纷纭变幻的世界里迷失自己,他在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同时,又额外增加了两门必修课:
第一:时刻揣摩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第二: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对每一个常到茶楼里来的顾客,李嘉诚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更是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咸,谁爱吃甜,谁爱吃鱼,谁爱吃虾,谁爱喝什么茶,什么时刻该给哪位顾客上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李嘉诚都一清二楚。
李嘉诚做堂倌,不仅让顾客满意,同时也为茶楼赢利不少,老板自然也乐在其中。李嘉诚成了茶楼里加薪最快的堂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从而使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在茶楼里工作,非常能煅炼人解读社会的能力。首先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煅炼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又奠定了李嘉诚日后当推销员的脚力基础。茶楼是一个生意信息场所,从茶客们的口中,李嘉诚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又自觉养成的观察人心理和见机行事的习惯,为李嘉诚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统统都是实力的积累。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但他的学识却非常高,其原因就全在于他平日的认真学习、观察和思考,然后一点点地沉淀而成。
每一个穷人变成一个富人,不是什么偶然;每一个有钱有势力的人,变成彻底的穷人,肯定是个必然。
由穷人变成富人,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所需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这样看来又是很短。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