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经济宏观面与上述现象一一吻合:银行沉淀了巨额资金,居民存款达10万亿;政府为促进居民消费和投资,屡屡降低存款利率并开征利息税;但居民缺乏稳妥的投资渠道,宁可将资金近乎无偿地存在银行里,也不愿意投入生产。可以看到,国债发行往往大受欢迎,无数人在股市中割肉出局后寻找新的增值途径,现在发行的各种基金中,最受欢迎的是保本增值基金(满足了居民对资金“保证不亏,可能赚钱”的安全性诉求),开放式基金虽然收益较高,但却面临强大的赎回压力,老百姓以“逃顶”的侥幸心理套现逃离基金。
不能责备这种心理,因为普通居民确实有太多的理由将钱攥在手里:房车按揭,孩子上学、大病统筹、养老……但也正是这么多的理由,才形成了不良循环,使得社会上无法形成有效的投资机制和投资渠道。
我在过去几个月的融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对象是这种:确实对投资有着很大的兴趣,但是对风险有着近于偏执的要求,还有人要求我提供质押!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兴趣实在是“叶公好龙”。其他融资渠道对于中小企业创业者又是遥不可及,熟人拆借范围有限规模也有限;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从来扮演的都是冬天送冰夏天送火这样嫌贫爱富的角色;风险投资遥不可及;IPO离中小企业又太远;数来数去,中小企业只有苦熬的份儿了,只能盼望哪天天上能掉下个馅饼来,所以有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之痛。
你现在是什么情况?是在兢兢业业工作还是在完成了积累想寻找投资渠道?上面所描述的心态,和你相符吗?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