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销定位理论的总结 关于国内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歇尔的生产均衡理论,我想说的是它有一个存在的前提就是,市场必须充分竞争,这个问题的前提又是所有厂家都在生产同质的和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厂家的产品都可以被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所替代。只有这样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的价格才有可能最终接近生产的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传统制造业以外,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所有厂家采取的都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就是根据市场细分和定位理论生产和其他厂家不同和有差别的产品。没有厂家还会愚蠢到去开发和生产和其他厂家完全一样的同质产品。
所以,生产可口可乐并没有什么技术和资本的难度,但你如果要建立一家工厂去生产和可口可乐同质的产品,假如不是自寻短见那也是肯定无法长期生存下去的。 而且即使在可乐这个产品领域,最后也只有可口可乐和白事可乐两个厂家。而且在美国,就是这两家的产品也不是同质的,在定位上也有区分。如可口可乐定位于”正宗的可乐“,面向的群体是成年人市场,而百事可乐面向的是年轻人,所以,它的口号是”百事新一代“。
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可乐这种传统的制造领域,也是没有第三家厂商可以长期生存和参与竞争的。 其实特劳特早已指出:在任何一个成熟的领域最多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厂家和一个第二大的厂家可以长期赢利。即使第三家要想赢利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什么几十家,几百家共同参与竞争了。这个规律在汽车(通用,福特),大型飞机(波音,空客),电脑(惠普,德尔),洗护用品(宝洁,联合利华)领域依然适用。而且现在一个人即使再有钱也不会愚蠢到想要建立一个新厂去和宝洁或联合利华竞争。即使他这样做了,可能也很难成功。
所以什么市场完全竞争的说法即使在美国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这和产品竞争和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直接矛盾。 所以,垄断可能并不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而是资本积累和垄断的形成都是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心理选择机制的规律就是只愿意要么买同类产品中最正宗最好的产品(如可口可乐),要么买具有反叛精神的第二大产品(百事可乐)。没有人再需要什么第六种,第七种品牌的可乐。
还有一个消费者心理选择趋势就是越是快速的消费品品牌越多,但一般也不会超过七个(超过7个人人的记忆就很难记住,不信你数一下你能记住的牙膏品牌有几个,即使你记住了七个,你也不可能在一生中把这七个牌子挨着都一个一个用一遍,所以这个领域的厂商最终不会超过七个。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