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泥有50多斤,我个子又比别人小,提起来非常吃力,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那时,一天的工钱是一块二,而我在工地里一天三餐的开销只在七毛钱左右,这样一个月下来,我还能给家里补贴个十几块钱。”
提水泥桶的那段日子又苦又累,祝双良常常想,要是有门手艺该多好啊!于是,他开始向建筑队里的钢筋工偷师学艺。“因为没钱拜师,我只能勤快点,一有空,就帮师傅打打小工,偷偷地学着,师傅一开始防着我,后来,看我命苦,就把他的手艺一点一点地传给了我。一年半后,我就转行做了钢筋工。”
当上钢筋工后,祝双良有“本钱”跟着建筑队跑了,孝感、武汉、黄石、九江、襄樊都到过。就这样他在建筑队干了整整三年。
第一个淘金梦,碎了
建筑行业竞争十分激烈。86年建筑队解体了,祝双良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回到家乡的他,彷徨、不知所措。
“那段时间,有人到村里来宣传学驾照。当时我想,有了驾照我就能走出去,或许能在城市找一份工作。”于是,祝双良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那个时候学驾照比现在还贵,要2800块钱。这对我家里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父亲却十分支持我,在村里东奔西走地给我借钱。大家听说祝家儿子要进城,都十分高兴,也很支持,能借的都借给了我。
揣着来之不易的2800块钱,祝双良开始在县里学车。一年之后,他终于拿到驾照,这时他已经22岁了。
1987年,祝双良带着淘金梦只身来到武汉,他惟一的一本钱就是驾照。到了武汉,他才知道这并非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即使有驾照,祝双良在武汉也很难找到一份开车的工作,因为不是本地人,而且也没有驾龄。
“最后,在武汉青山区一冶公司工作的舅舅,介绍我在他们公司的运输队里开起了翻斗车。头一年,我纯粹是实习,没有一点收入,连住房、伙食也都要自己解决。我只能暂住在舅舅家。实习期过了,我终于有了每月120块钱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是不错了。”
当祝双良打算一门心思地在“一冶”做下去的时候,家里却催着他回家结婚。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