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英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在普华永道做了三年财务报表之后,完成报表所带来的满足感已经不能满足她了。在单位领导的推荐下,她进入了国际知名投行百富勤投资公司,正式涉水投资,其代表作品是娃哈哈项目。
有媒体用“捧红丁磊的女人”来形容徐新。而奠定她在投行界地位的重大项目,正是500万投资网易。她时任霸菱投资中国区总裁。
认识丁磊,正是通过电话。第一次见面,徐新便对他的自信印象深刻。“他当时还很年轻,只有29岁,”问起网易在行业里做得怎么样了,他说第一。“我知道网易当时是第三,但还是决定要投,因为要的就是他这种自信。”
除了自信,身为浙江人的丁磊商业知觉、市场敏感度都成了风险投资人看重的优点。在徐新看来,丁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专注。
1999年,与丁磊一样走入徐新视野的,还有一个人,他便是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当时的中华英才网只有五个人,其中两个还是临时工。
“当时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徐新回忆说。通常的风险投资,在接触的阶段都会有一个商业计划书。
见面一周之后,张杰贤交给了徐新两页纸。在只有几张桌子和几台电脑的一个小办公室,徐新便成了天使投资人。
与其他风险投资相比,天使投资风险非常大。中华英才网最吸引徐的,是不需要编辑、不需要内容的新的商业模式。
“创始人张杰贤的商业感觉特别好,公司的股权结构也特别简单。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徐新常常自豪于自己的这份工作,她曾经说过,人的一辈子,除了寻找生命中的另外一半,找工作应该就是最重要的吧。
其实,无论是丁磊还是张杰贤,都是一个团队的代表,选择了正确的团队领导者,可以说就是完成了80%的工作。选择团队,你首先要知道“谁是最重要的人”。 黄金法则三
黄金有价人脉无价
“黄金有价,人脉无价”,交一个朋友很难,但是失去一个朋友却很简单。所以维护朋友关系则是你在黄金人脉道路上不二的选择。
熊晓鸽在中国市场创业生涯的第一单,看起来纯属“意外收获”。1991年12月,他以IDG成员的身份来到北京。就在此时,一个机会向他靠近。
“当时美国有家公司和《国际电子报》签订了合资协议,政府也同意了,甚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仪式。但是美方公司因对中国的风险判断不准而突然不做了。”
无巧不成书的是,在这次合资中的中方正好和电子情报研究所是合作伙伴,而熊晓鸽在参加IDG以前曾在美国一个出版公司工作,也跟电子情报研究所有合作,双方都比较熟悉。于是,以熊晓鸽和电子情报研究所为纽带,他在中国的第一单业务,就是前面的那项合资。或者说,他是顶替撤资的美方进入的。
“当时我们和电子情报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计算机世界》的中方领导人都很熟悉,有过合作,所以能够拣到这个项目,也顺理成章。”谈起十几年前的往事,熊爽朗地笑了,而让他最开心的是,这个熟人之间的合作,出奇地顺利。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