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侗族大歌已是名闻天下。就在几天前,贵州从江县小黄村少儿侗歌队还随温总理访日演出,备受赞誉。今天的节目中欣喜地看到,侗家女们还凭着一双巧手,用刺绣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开头,任何开头都需要一个具有不凡魄力和胆识的人。我们看到的侗族姑娘石明香和苗族大妈张庭珍,正是这样的人。我佩服只字不识、不会说并且听不懂汉话、18岁就敢第一个走出村子、进城打工的侗家女石明香的勇气。我更欣赏她的聪明灵气。在上海、广东等地民俗文化村打工时,语言不通,不识字。但她在不识字的时候学会了普通话,然后竟然靠着见一个字问一个字地随时随处向人询问识了字。她的打工之旅成为学习之旅,在上海三年,见识与岁月共长。三年之后,她居然成为村里的文化人,以至于村里叫她回来作村小学代课老师,同时还成为村里的歌师,还教职业学校刺绣。明香没有浪费她的见识,2006年在26岁时,以家庭成员的几处房屋作抵押,贷款4万,办起了刺绣厂,成为造福一方的年轻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来自台江的苗族大妈张庭珍,其魄力和聪明与年轻的石明香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她凭着杰出的绣品获得贵州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在1984年第一次接待到家乡旅游的客人,面对游客喜欢苗族服装想购买的愿望,她勇敢地打破自己的服装从不出卖的传统,将自己身穿的刺绣短裙脱下,卖给了游客,挣到了第一笔手艺钱。从此,她抓住了这个商机,独自带着绣品走出苗寨,来到上海、苏州闯世界,最终找到了苗族绣品的市场。村寨和附近的乡民在她的介绍和带领下纷纷走进全国各地大城市,展示和销售自己的绣品,现仅在北京潘家园的就有300多人。这条致富路造就了一批苗家的百万富翁,甚至不少人在京城买下了100平米以上的豪宅。对于苗家女来说,在传统生活方式下,这是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因为她们闭塞的环境使他们无法想象大山以外的世界。
任何地方都不乏有魄力又聪明的人。但要做成改变自己和别人命运的事情,还必须有见识,有知识。我们众多的民族特色产品,特别是不能规模化生产的手工艺品,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掌握这些资源的人,必须是与外部世界能够沟通的人,必须是懂得市场规则的人,才能将稀缺资源与外部需求相联系,使其价值得到实现。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