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当问及“你最熟悉的动漫形象是谁”时,无论是大人孩子,几乎说出的都是国外动画中的形象造型。对于“是否喜欢中国的动漫形象”的问题,一位女生说:“就算想买孙悟空的玩具,也买不着呀。”
不仅仅是20多岁的青年,几乎从小学生开始,消费的大部分也是用在购买动漫书和模型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市场上大多是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产品,国产动漫产品几乎寥寥无几。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卡通业市场效益排在前五位的无一不是“洋玩意儿”: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目前市场上的卡通形象80%来自日、美,而我国只占不足10%的比例。
其实,国产动漫也不乏佳作,如《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最终也只是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而随之带动的产业发展几乎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形象就慢慢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一位动画片制作人告诉记者,按照国际惯例,正常的市场状态应该是:制作人制作动画片,代理商销售,影视播放,企业购买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但是在我国,这一产业链呈“断裂”状,制片人在制作动画片后除播放之外,由于各产业间缺乏配合,资金上也缺少投入,其他环节大多不能适时参与,从而造成动画产业投资行为屡屡失败。
据介绍,1961年制作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到现在都是中国动漫史上的丰碑,同一时期的《小蝌蚪找妈妈》也是中国水墨动画的经典之作,但是当时这两部动画片轮番上演,中国动漫界却直至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关的周边产品推出。2006年暑期档《西岳奇童》在上海热映,赢得了较好的票房,加上在全国市场卖掉的拷贝,应该说是赚了不少。但是《西岳奇童》在衍生产品方面依然没有开拓出自己的市场。对动画片来说,票房收入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很重要的是衍生产品的开发。像《变形金刚》、《奥特曼》等都是动画周边产品开发很成功的例子。
动漫投资:缺乏完整反馈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0几个省市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大连等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2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动画专业;动画节、动漫展、动漫论坛、动漫培训班也层出不穷。目前我国有大约30个动漫产业基地,大多数正在搭建框架。
在美国、日本等动画制作强国,漫画、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产品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但我国动漫产业的投资成本大,市场风险高。
一位专家指出,本市动漫产业没有完整的反馈机制,无可抵押的实体和投资收益的不可预测,使得市场盈利模式不清晰,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动漫这个产业在中国所蕴涵的巨大商机。但面对我国动漫产业缺乏完整产业链、原创形象开发缺失以及后期衍生产品的制作销售难以形成完整链条的现状,让拥有深刻历史积淀的齐天大圣、哪吒等国产动漫形象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其实动漫新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已经不再是障碍,《火影忍者》等国外动漫选择在我国加工本身已经展示了国人在动漫制作方面的实力。现在,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动漫其实也正在寻找着一条如米老鼠迅猛风靡市场的前进之路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