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中国理财市场在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后,在2008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跨步发展。
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理财产品的设计、创新日臻完善,理财师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现今也已众所周知……
但是,理财市场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类“大事件”的冲击。资本市场用跌宕起伏的惊险,考验着每一个中国投资者尚未足够坚强的“心脏”。
梳理2008年的理财记忆,或许可以帮助投资者探寻2009年投资理财的真谛,为即将在2009年创业的人们一点提示。
1、大事件——降息
降息!降息!还是降息!2008年,央行在短短百天内连续五次降息,如此高的频率不仅创了央行调息史上的纪录,也成为让人难忘的记忆。
齐小姐是一名“房奴”。2007年刚刚买房的她,一度为不断上涨的银行利息烦恼不已。却在2008年意外地收获了央行连续五次降息的“利好”,“每月还贷的金额将在明年减少很多,关键是心理压力小了很多。”这是齐小姐的感受,也是众多“房奴”的心声。
从9月16日拉开降息大幕,2008年注定要成为降息之年。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包括中国央行、美联储、澳洲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多次宣布大幅降息。
很多国家降息的幅度之巨,已远远超过业界预期。比如,11月份央行年内第四次降息,幅度之大在中国10年来罕见。
2、大事件——零收益
收益竟然为零!年初,一款名为“汇理财”的银行理财产品首先被媒体撕下了面具,随后,接二连三的产品被曝出运作一年甚至更久最终没有收益甚至为负收益的惨状,“收益门”事件自此将银行理财稳赚不赔的心理暗示一举击得粉碎。
此后的几个月当中,多家银行先后被投资者投诉结构性产品零收益。一时间,上银行讨个说法成为投资者既不愿意又忍不住要做的头等大事。而有些银行为了息事宁人,也采取了包括补偿代金券、将产品延期保证收益等方式挽回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
虽然产品的收益率不尽如人意是这节风险教育课的主要诱因,但是投资者的盲目和轻信也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银行业内人士多次喊冤,银行卖产品不是存款,为什么这么多人就认定银行理财就一定要赚钱呢?
3、大事件——商品市场暴跌
8月底,一则“张卫星爆仓黄金期货”的新闻,迅速成为国内众多财经网站的头条。张卫星的亏损,源于国际金价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从988美元/盎司急跌逾200美元/盎司的暴跌行情。作为“死多头”的张卫星,在短短10多天的时间内,就因为市场的急跌而损失巨大。
其实,不止是黄金,金融危机让商品市场在2008年一改往日的牛气,开始了其漫漫“熊途”。以投资原油为例,此前国际油价的节节攀升,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相关的投资机会。但事实上,当时原油价格已属高位。
而随后的市场走势证实了之前的分析——因为全球石油需求恶化的迹象加剧,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已经跌穿每桶40美元。相关投资产品也由于油价的暴跌,面临收益为零甚至本金不保的窘境。
然而,经历了折戟商品投资的教训,投资者和机构又该有怎样的认识?谨慎、稳健的投资风格,在投资前思考更多,能否真的成为投资座右铭?
4、大事件——理财市场“涉雷”
9月16日,当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的消息传来之后,震惊之余,人们猜测的多是谁将成为金融危机这一多米诺骨牌中倒下的下一个。
但是,很多投资者没有想到,华尔街的动荡不安,其寒意很快就传递到了我们身边,甚至来不及喘息,很多投资者就将被雷曼重重击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