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大陆的喜与惑
了解纪文凤是个血性的商人,是采访前读到她出版的一本著作《北上十年》,这部书稿原是在香港《经济日报》连载的,这本书将纪文凤在 中国内地投资10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悟完整的体现,从政要高官到贫民百姓,更多的还是投资环境,港人态度的转变等等,文章虽短,却字字千金,书稿出版后在港 澳出现了热销势头,许多香港人把它当作了解内地的一部宝典。
更有趣的是,这本书成了纪文凤送给内地政要们的最好礼物,每次从香港到内地她总要带上一些书来,送去的人中,起初她还担心会不 会产生误会对号入座,没想到许多倒成为她的知己。前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就是其中一位,早在书稿出版之前,他就是纪文凤文章的忠实读者与支持者,书 稿出版时他还欣然作序。
他对纪文凤的评价是:“在和文凤的接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这个品质始终支配她的思想和行动,她不是一个 政治家也不是一个思想家,她是一个实干家。我想她未必有多么伟大和崇高的理想,但多少年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她一直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与公与私一切都凭 着良心来干,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钦佩的。”
在纪文凤的意识深处,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纠正问题才能向前。采访时,在一阵幽默的欢语后,她情不自禁地向记者道出她来内地的一 些苦衷:当今她在国内的投资十分广阔,然而不规范的竞争让她“很痛苦”。“我们进来(大陆)是交了学费的,国内有时叫我香港人,有时又叫我中国人,有时又是港商,有时又是外商,我的心里不平衡 初见纪文凤的印象,她既有着北方人的风骨,又有着南方人的细腻。也许就是这种品格,铸就了这位商业女性追求完美的内在气质。
在广告界,她对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员工加班工作通宵是常有的事,但每次她都是以身作则,这样员工们“尽管很辛苦,但心里是快乐的”。
有时,夜里12点后,她实在受不了,就开玩笑对大家说:“我比你们老,我要休息一下。”常常惹得员工们直乐。
大凡一个企业都会以最好的机制留住最好的人才,为自己创造效益,“嗜才如命”的纪文凤也不例外。但她又有别人不太理解的地方——如果她遇到 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而会将其推荐到更好的平台去发展,经她推荐出去的这些人才,已成为时下香港广告界的中坚力量。当前在香港广告界著名的黄炳培先生就 是纪文凤一手推荐出去的徒弟。难怪纪文凤在香港广告界有“最好的领导”的称誉。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有多少本事都会教给我的学生,只有别人的推动,你才能向前。”这是纪文凤为人师的一个信条。
1978年香港的冬天很冷。纪文凤每天在广告公司里都会莫名其妙地收到一朵未署名的鲜花,一天一枝,连续16天,纪文凤十分感动。 “谁在暗恋我呢?”她去问公司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她:“每天都是不同面孔的小伙子。”纪文凤很惊讶,后来得知这些年轻人都是她在香港浸会大学 教过的学生,原因是舍不得纪文凤离开他们,就采用这种方式叫她回去。纪文凤心一软,只好继续兼职教书。多年以后,他们的系主任还在念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 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如今,离开学校已经20多年了,但许多学生还记着她的生日,每年的这个日子,鲜花、蛋糕总是蜂拥而至。提到这一点,纪文凤的脸上顿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说:“幸福的人是有人惦记的。”正是因为这一点,纪文凤表示退休后还要重返校园。
生活中善良的人往往免不了受到利用,但纪文凤的处世原则非常明确,“不怕别人利用,只要利用我去做好事的,我会去做。如果利用我去做坏事,被我发现,是我的员工立即解雇;如果是朋友,断绝来往!”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