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苦其心智 挣脱束缚 彩电大王倪润峰的隐退可以说是第一代企业家所遇困境的写照。据媒体报道,2004年7月4日晚,四川省国资委书记甘道明与副省长杨志文一行突然来到位于绵阳市的长虹总部,和倪润峰商谈他的退休问题。虽然这一年的2月倪已经到了60岁,但之前有关部门曾表示几年内不会提出让倪退休的问题。这一切似乎来得有些突然。第二天上午,省领导就召开长虹厂民主测评会,通报有关倪退休事宜。8日召开干部会正式宣布倪润峰退休。当晚即开董事会议,而会议进行后才发现,由于倪的缺席,上市公司一些相关的法律程序无法完成。于是临时决定以电话方式请倪口授,办公室主任记录完成相关程序。而之前人们广泛讨论的有关长虹改制、企业领导层MBO等涉及国有企业产权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未能在倪润峰的任内完成。 在中国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必须从计划经济中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中脱胎而来。这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情况。一直到1980年,北京才出现第一家个体户,个体户在南方诸省虽然出现得可能更早些,但真正的私人企业则要在晚得多的时候才出现。所以,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如果不是红帽子或是不戴红帽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较幸运的是1988年创业的 用友软件(行情 股吧)公司,完全没有红帽子的问题,但创业者王文京当时登记的是个体户。后来王谈及此事时也觉得多少有些偶然。他称“可能是学财务出身吧,总愿意把事情搞得清楚些,就注册了个体户”。而当时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从国有或集体企业起家,即使个人创业也要找个单位挂靠,戴上顶红帽子。这一方面是因民间个人财力所限。如柳传志所说,当时买条棉毛裤都要提前一个月做出理财规划,更别说个人拿出几万、几十万来搞企业;另一方面是戴上红帽子好办事,更多企业家是以承包国有或集体企业方式搞企业。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项红帽子问题困扰了这一代企业家30年,因此而落马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 到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出现第二批创业潮时,情况就大为改观。特别是国家在1992年出台两个重要文件——《有限责任公司暂行管理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使得真正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有了法律基础,中国民间的现代企业形式才出现。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了红帽子问题的困扰,也没有了产权不清的难题。而后来到2000年以后在新技术浪潮下催生的第三代企业家出现时,旧体制的束缚已经不复存在。 资本崛起 技术当道 当第一代企业家创业时,中国正挣扎着从短缺经济中跳出。除了人不缺,什么都缺。从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新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中国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三级跳。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代企业家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汪海们忙着做鞋,柳传志们在攒电脑,张瑞敏紧着做冰箱。“土家电打败了洋家电”是这一代企业家最自豪的事情。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基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从数量经济开始向质量经济过渡。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无疑是成就第二代企业家的临门一脚。而在第二代企业家创业时,中国经济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市场需求引擎,房地产、汽车、电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92年海南、广西北海等地先吹起了房地产泡沫,随后破灭。但这从另一种意义上预示着一种市场需求的觉醒。1998年国家实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开启了中国房地产业大发展的帷幕。而第二代企业家们多是从政府官员“下海”而来,对政策的理解及与政府部门的渊源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时期成功的企业家,房地产界不在少数。土地资源、政府关系资源、金融信贷等等,都是这些第二代企业家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