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豉辣椒的销售刚刚起步时,玻璃厂觉得老干妈的玻璃瓶要货量少,不太愿意接这单生意,陶华碧急了,她质问玻璃厂老板:“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或许是她第一次向别人“气宇轩昂”的说出“要长大”的宣言。
让陶华碧如此有底气的是:“我没有文化,就一心研究技术,有技术,到哪里都干得好。”卖米豆腐时,“我做的米豆腐可以下锅炒”,开饭店,“现在公司的厨师是我教出来的呢,不过还是没我做得好。”做辣椒调味品,总是比别人的产品口味独特,比别人的香。“不信我做点辣椒面给你回家尝,”老太太对记者说。[Page]
由于“香”,由于“香辣结合”,老干妈的产品已经覆盖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南非、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改变了辣椒产品局限于嗜辣地区的传统。现在,在产品开发方面,陶华碧依然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她不喝茶,不喝饮料,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我一闻一尝,就晓得哪种配料没放对。”现在,依托挖掘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香辣调味品”资源,牛肉末辣椒酱、辣子鸡辣椒酱、风味腐乳、香辣菜、香辣酱,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所有的产品都能做到“一炮而红”。
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
老干妈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刚刚开始卖豆豉辣椒时,她就用上了天平。“就是克数也不能随便,要是人家觉得不足量,找上门来咋个办?”
“就是卖米豆腐的时候,我也没得欠过一分钱的税,每个月月初,穿双布鞋,从龙洞堡走路到油榨街去缴税,不缴税,人家查起来拿不出税票咋个办?”
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包装瓶。不料,使用这批包装瓶产品封口不严,漏油。一些对手企业马上利用这事攻击“老干妈”。一些管理人员建议:“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太大,800件啊!”陶华碧却果断决定追回后全部当众销毁,一瓶不漏!“钱是一张纸,名声最重要,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坑人骗人,人家口水都要把你淹死。”自从创办公司以来,老干妈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着100%。
有本事就不要跟我学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会有风风雨雨。”陶华碧说,而老干妈公司遇到的最大的风雨,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从1997年以来,假冒“老干妈”的产品大大小小多达五六十种,造假地遍及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及贵州本省等地。老干妈一度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老干妈公司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打假人员,甚至老干妈自己也披挂上阵。打假太忙,顾不上吃饭,就“买两个馒头,用自家的豆豉辣椒下着吃。”造假者四处隐藏,为了找到证据,“半夜三更,雨下得好大也要出去侦查。”
在所有的假冒者中,湖南华越食品公司生产的“老干妈”最为“理直气壮”。这是因为,他们有“合法”的注册商标。
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老干妈多次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商标注册申请。可是,均以“‘干妈’为普通的人称称谓,故老干妈用作商标缺乏显著特征”的理由被驳回,可是,尽管华越公司的产品出自老干妈之后,尽管除了瓶贴上陶华碧的头像被换成了“刘湘球”的老太太头像、生产商为唐蒙食品厂与华越公司外,其余装潢包装甚至老干妈公司专门请人题写的“老干妈”字样,均原封不动照搬正品“老干妈”的设计,却在1998年第一次申请商标注册就获得成功,而此后,贵州老干妈才“委屈”地也获得了注册商标。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