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的努力,赵先生打下了事业的根基--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菇业开发中心成立。赵先生认为农业种植更多的是靠经验,靠不断实践。这位曾经想当作家的山东农民在北京种蘑菇种得越来越好,他的基地不断向北京各郊区县扩散。
责任输出技术助人致富作为共产党员、退队军人的赵先生,曾给自己这个民营企业家的身份下了4点责任:一是民营企业要在经济战场上当尖兵,要有当“烈士”的准备;二是民营企业要有精神,要讲政治,在经济上讲政策策略;三是民营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四是民营企业要搞好高附加值的带动性产业,对京都菇业来说,就是要把农业产业化搞出名堂来。
有了这4点责任,对于赵先生关注失业人员的举动不不奇怪了。许多失业人员没有本钱做生意,又不能在一夜间学到技术。于是,赵先生打出广告:“下岗待岗不用愁,租个大棚种蘑菇。”下岗职工租大棚后,从购料到销售均由京都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他们还免费培训技术。截至2002年4月,有上百户下岗职工靠租大棚得到190万元的报酬。赵先生以成为上百户老百姓的打工仔而感到荣幸:“您当老板我打工,我就是个打工的命。”
“1999年9月,有个寿光的女孩看了电视上关于我的报道,她一个人用了三天的时间骑自行车到北京来学技术学了半年,她回去了,自行车还留在这里。”赵先生谈起这些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人们,眼里渗透出一种很慈祥的东西。很多技术好的人,都是在他鼓励下回家乡的。他说:“他们技术好,适合自己创业,我当然得鼓励他们离开,自己当老板。”
从京都菇业的“租个大棚种蘑菇”到障日山庄投资开发的优惠鼓励政策,赵先生都是为了吸引农科单位、民营科技企业和城乡民营资本的共同参与。
在京都菇业总部的前台有一幅画,上面的二龙戏珠图案全是用灵芝拼成的。传说中,百岁老人吃了灵芝又长出新牙,赵先生希望京都菇业成为失业人员和农民的灵芝,让他们带着技术去创造新事业。京都菇业将和他们一起走向富裕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