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小林选择自己创业的理由很简单,“只要看看上海的房价,就该明白,大家是低收入高消费。目前来看,如果月薪在3000~5000元人民币,就算得上是高薪了,而月薪8000元到一万元的人实际上是凤毛麟角,而且收入越高支出越多。一个人以这样的收入水平干20年,也就够买一套房,再好点儿的买辆车,别的什么都别想了。所以,当时小林选择自己创业,是给自己一个搏的机会。而月薪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人,可以考虑继续打工,毕竟创业有很大的风险,而且市场还在逐步完善阶段,自己创业还有很多潜规则要考虑。”
当年创业时,小林并没有想很远,甚至没想过要有很多钱,到现在也一样,小林的自小林评价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小林真正的理想是有一天挣够了下半辈子的花销,就退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慈善工作。小林把自己的退休年龄定在2015年,“那时候小林42岁,可以做年轻时没机会做的事,还可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目前小林在上海买了两套房,还准备再买一套,这些房产以后出租,可以作为小林退休后的经济来源,这种投资是比较省心又稳妥的。”
找到位置前总有彷徨
1994年到1996年,小林来到上海在一家软件公司打工,软件行业从需求、生产、测试到售后的系列流程,小林都搞得很清楚。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林认识了一位广播电台的节目策划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特别感兴趣,于是这两年里,小林白天在软件公司上班,晚上到电台做编辑,小林曾经策划了“零点调查”节目的30集专题《不要问小林从哪里来》,“这30集的节目做出来,就有出版社找我们,想把节目内容集结出书。”于是小林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把节目的录音整理成文字资料。但当小林www.chuangyezg.com独自整理完3000份调查问卷,又完成了50万字的资料时,出版社已经没有了出这本书的意向,原因也很简单,时间过得太久了。虽然大量的工作没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但小林的热情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小林的兴趣所在,“那段时间,白天在公司打工,晚上到电台做编辑、策划工作,还要接待节目组请来的嘉宾,一般节目完了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可是真的从来没有感到累。也可能是给别人打工没有太多压力的原因。”
1997年,小林又策划了有关流动人口的系列节目,广播电台的节目策划人很欣赏小林,希望小林全职到电台工作。于是,小林辞了软件公司的工作,办齐了就业证、暂住证等手续,就差电台领导签字了。就在此时,各个部委开始缩编,小林的位置被别人给顶了。“在电台做临时工,收入是很不稳定的,每个月1000元左右。而再去给别人打工,又没有心思了。再找一家软件公司虽然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小林觉得自己真是志不在此,小林希望能从事创造性劳动,而后来找的其小林工作都不理想。当时觉得自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就这样到1998年,小林花光了所有积蓄,并开始负债。
起步需要忍耐和机遇
1998年,小林听一个朋友说,小林在一个经营办公用品的公司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这在当年算是高工资,当时小林就觉得小林自己也可以干,因为这个行业不需要太多前期准备,但是小林没有资金。”1998年6月,小林用拼凑来的固定资产(估价21万)和找来的9万元现金,最终注册了一个30万元的公司。从公司成立起,小林和公司惟一的另一个股东开始了骑着自行车推销产品的销售员生活。“以前做的是技术方面的工作,对销售一窍不通,而且当时心里还存在一些抵触情绪,觉得以前的工作比较高尚,现在简直像个卖盗版光盘的。但是公司需要周转和生存,我们都没有后路。”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