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谢志树带领一群农民工当起“游击队”,干上了防腐工程施工。第一单生意,谢志树赚了6万余元,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多的现金,开心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便搭上从贵州返回成都的火车。“那时还没有百元大钞,我便将钱全部装进麻袋,打成两捆,扔上火车的行李架。”他笑着说。
从此以后,谢志树便认定了防腐保温材料生产和工程施工这一项目。他开始带领“游击队”,奔波于全国各地给人干刷油漆、搞保温的营生。源源不断的订单,让谢志树在第一年里挣了50余万元。有了这么多钱,怎么花?家人觉得可以买车、买房,但谢志树否定了。他在成都百花8组开了一家防腐保温材料生产厂。带材料施工,这能帮他节省40%的成本开支,而工厂也销售防腐保温材料,一举两得。
1997年,谢志树的保温防腐生意做到了北京、天津、长春等多个城市。就是在那一年,他成了千万富翁。
既有技术又有眼光,该离开时他绝不拖泥带水。 果断转身年赚200万
不过,当谢志树拿到财务报表后却眉头紧锁。当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并未出现大幅增长,而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甚至大幅下降。
或许,是离开的时候了。当他在国外一期杂志上看到塑料给水管时,眼前一亮。当时,整个市场还在普遍使用钢制给水管。“塑料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国外早已普及,这是个大生意。”谢志树立刻转行。这一次,工程师出身的他再次发挥专长,很快,塑料给水管研制成功。
如今,全国的给水管基本已是塑料管,谢志树再次大赚了一笔。他透露说,给水管在当时的利润高达30%,仅2000年便为他带来了200多万元的纯利润。
2005年之后,市场再次风云突变。原材料价格飞涨,塑料给水管市场被“做穿”,谢志树再次感到了压力。
于是,谢志树将给水管厂搬到了西藏,“那里仍然有发展空间。”而他又盯上了钢塑排水管道。这会是又一个“蓝海”吗?谢志树给予肯定的回答。“目前城市、工厂所用的排水管大多为水泥管或者纯塑料管。”他说,两者都存在问题。而钢塑排水管在使用寿命上则会长上许多,同时价格也与上述两者趋同。“这当然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对于自己做出的决定,谢志树信心满怀。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