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地域、资源、历史、时代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温州的经商浪潮层层涌起,大多数温州人成了商海中的弄潮儿,叶梁也是其中一员。1984年,19岁的他开始了背井离乡,首次来到合肥进行服装推销和经营。那时作为内陆省份的安徽,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一度列为全国轻工、产棉大省,拥有大小服装工厂2000多家,服装产量居全国前十名。作为省内服装设计力量最强的安徽服装设计院曾获全国二等奖银剪刀奖,安徽的“红方”、“富爵”等服装品牌曾经在国内声名显赫。头脑灵活的叶梁积极吸纳着安徽服装业的资源和营养,跑市场、跑工厂、开店面。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到1990年代末,叶梁已是在安徽服装业摸爬滚打15年的资深人士,无法做到“小富即安”的他,开始谋新求变。因为此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安徽服装传统优势开始式微,本土服装业全面“衰退”:大批的设计人才外流,著名品牌“红方”被卖,“富爵”日益衰败。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服装品牌层出不穷,浙商声名鹊起。
开拓与创新
2000年,合肥绿宾服饰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安徽浙商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将“浙商”注册成公司商标,不仅是对浙商精神的崇仰,更是对浙商精神的实践,叶梁将单一的服装经营迈向了公司化运作之路,规范系统管理,持续良性发展。曼嘉伦、风之韵等作为其旗下代理的服装品牌在安徽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并注册自有服饰商标“朴秀儿”。与此同时,已任合肥市温州商会副会长的他,与在肥的其他温州籍老乡,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热心参与合肥、温州两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合肥的建设和发展,将温商的精神和经验播扬在安徽各地。商会的活力和功能在安徽民间组织中从未有过的喷涌和显现。只要心手相连,团体的力量大到惊人。团结一致,积极作为,推陈出新,永不止步,既融入当地,又保持个性,这是温州人的精神特质,也是叶梁的个性。作为一个在安徽服装业浸染近二十年的服装人,看到安徽服装产业的现状,叶梁与另一位温州籍老乡合肥万总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总不谋而合:如果安徽成立一个服装行业的团体,聚集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那么安徽服装行业将会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责任与使命
2004年之前,安徽没有一家专业的服装批发市场,服装企业数量小,产业结构乱,仅有的几个本土服装品牌“帅王”、“依立腾”与外来品牌比拼时显得力不从心,每年300多亿服装消费的内需市场几乎全部被外来品牌占据。而此时,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中部崛起”、“安徽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3月,以“当好政府助手,服务全省服装行业”为宗旨的安徽省服装商会顺时成立。叶梁作为商会最强有力的发起人之一,他不仅缔造了安徽省服装商会,也开启了安徽服装产业一个全新的思变与作为的时代。此后的一切,证明了这个断语。当选为安徽省服装商会秘书长的叶梁,与安徽服装行业的同仁们开始了安徽省服装业的涅槃之旅。当年6月,安徽省服装商会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工商联合作,对全省17个地市进行调研,编辑出版《安徽服装产业发展蓝皮书》,精确翔实的数据、深刻有力的分析,让业界震惊,此书的出版翻开了安徽服装产业崭新的一页。“安徽服装产业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研判及规划,安徽省服装商会责无旁贷,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安徽的服装产业需要痛定思痛,走出去,引进来,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叶梁说。 至2006年,经过安徽省服装商会的努力,合肥市站前路已经汇集7家业态不同的服装批发市场,服饰商圈价值凸显。6月,站前路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为“安徽服饰第一街”,安徽首个服装产业集群地诞生。市场的燎原之势,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瑶海工业园服装产业园﹑长丰三元服装工业园、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相继建立,并引入“九牧王”、“旗牌王”等知名名牌入园。安徽本土服装品牌“依立腾”、“帅王”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强。“短短三年,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之路渐渐清晰:以市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培育本土品牌,以品牌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构建,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安徽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叶梁,这个为安徽服装行业疾呼和奔走的温州商人,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欣慰之色。
淡定与超越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