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整理:平民富翁是我们的目标~努力,加油
从刷煤气灶的小贩,到升价几十亿的资本家,平民商人张大中的发家史里写满了他的努力。
张大中是在58岁那年开始感到厌倦的。
倒腾电器这个游戏,他已经玩了20多年。最初的张记电器加工铺慢慢变成了90多家大中电器连锁店。他闭上眼睛也能想出游戏里面每个小陷阱、小手腕。
这一两年,他老是想起很多年前,那些曾干过挡车工的朋友。他们为什么早早都辞职了?是啊,一件事情总是重复做,哪个男人也忍受不了。
他也决定退出了。但必须风风光光。他在去年底挑了个最好的时机,把两亿元固定资产的大中电器卖到了36亿。与之相周旋的,是家电业的大佬们——黄光裕、张近东、陈晓,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但他们都没能从他身上获得多一分的好处。
他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层办公室里,开始了新的事业。这里曾是大中电器的总指挥部,现在变成了大中投资公司。
在他背后的书架里,摆放着一幅旧照片。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面带微笑,嘴角透着一丝倔强。一支盛开的康乃馨陪伴着她。
这是张大中母亲的遗像。1976年,她因“反革命罪”被“四人帮”枪决。得知消息后,他度过了一生中最绝望而漫长的一晚。在“整整三天,不吃不喝,停止思考”之后,他没有选择以颓废的方式来发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几天后,我就像一个正常人了。”张大中说出这句话时,仍带着多年前的隐忍,“还能怎么办?人必须要活下去。”
当年,他没有想到,这段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却促成了其事业的开端——五年后,张大中用平反分得的500块钱,开始了自己的从商生涯。“我怎能不对得起这500块钱?”
刷煤气灶的小贩
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窜来窜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1980年的中国还没开始执行双休日,每周只休息周日一天。街上的小贩还很少见,也没有任何塞在住宅区里的小广告。在一个国企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衣着挺干净,背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小包。楼上的一位大妈朝他招招手,“上来吧。”张大中以500块钱启动的第一单生意开工了。
那时,北京的普通家庭还没用上燃气具,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土夯的煤气灶台,日子一久,烟熏火燎就黑乎乎的,张老板打开背包,拿出抹布,先清理一遍灶台,然后给灶台抹上烧碱,用湿抹布哗哗地洗,再用清水把灶台表明清干净。清干净灶台只是第一步,重要的工序在后头,把清漆和银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好,再均匀地粉刷上去,才是这个活儿的核心所在。年轻小贩张大中在8月的酷暑中干得满头大汗,一天下来,刷完了10家。
迎着晚霞,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回家的路上,张老板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总共收入8块钱,但是使用的清漆、银粉跟烧碱就值六七块了,还落了一身的累。
于是,这成了张大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事家政服务业。从自信满满地进入,到疲累而狼狈地退出,张大中只赚得了一块多纯利,以及够给自己和大哥家再刷两次煤气灶的烧碱、清漆和银粉,当然,大抹布也算赚的。 创业好文章。尽在草根创业网www.chuangyezg.com
张大中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游手好闲而被迫当小贩的。恰恰相反,他有一份在当时看来挺不错的工作——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供销社当电工,那个供销社有三间北屋、二十多名员工,卖着国家管制的油盐酱醋,月薪30块。“那种生活是,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工资的工作,简直让人感到绝望。”张大中回忆。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