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记者和农户的一些对话.大家看看有没有帮助~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是水稻产区,在每年10月份水稻收割之后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
村民 朱文艳:“这是我们家的草垛,有5亩地,一亩地能产一千斤草。”
这些秸秆原来大多被丢弃在路边或是就地烧掉,成捆卖出去也不值什么钱。
村民朱文艳:要是这样卖的话,1亩地60元钱吧。”
可是现在,同样是1000斤的水稻秸秆,通过村民手中的一针一线,竟可以产出3000元的效益。价值翻了50倍! 文章来源:CCTV7《致富经》 马头镇有秸秆编织的传统,当地一百年前就开始有村民用收割后的水稻秸秆编织生活用品。今年82岁的宋善英老人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用秸秆编织的物品。
记者:“这是您编的吧?”
村民 宋善英:“嗯。”
记者:“什么时候编的?”
村民 宋善英:“年头不少了,有六十多年了。”
记者:“这是做什么用的?”
村民 宋善英:“盛馍馍,自己编了,盛馍馍的。”
但是村民们编织的馍馍笼之类的生活用品大多是自编自用,偶尔也会卖上个一两元钱。
1999年,小马头村村民巩恒宇偶然的一次外出让这样的情况有了转变。
巩恒宇:“我在青岛的时候,在一个工艺品市场,看到了卖这个宠物用品的小筐,当时我感到非常有兴趣,我说这个东西怎么卖的,我问那个老板怎么卖的,老板说这个多少多少钱一套,我一听很贵呀。小狗睡的那种窝,要10块钱一个。我说我给你生产你要不要。”
从青岛回到家之后,巩恒宇照那个老板的要求自己画了图纸,请村里的人帮着做。
记者:“他们的技术没问题?”
巩恒宇:“技术是没问题,因为我们受传统的影响,都会做。”
当时做了两件,巩恒宇就给青岛那个老板送了过去。当时巩恒宇的心里还没底儿,也不敢要太高的价儿。
巩恒宇:“咱们不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不知道人家要多少。一套的产品就在10%的利润上报了一个价。”
没想到,那个老板非常满意,同时也向巩恒宇发出了订货的邀请。自己要完成订单,巩恒宇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就找到了同村的薄绍荣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合作。
记者:“当时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薄绍荣:“合作的方法就是四个人一人拿出几千块钱,开始做。”
记者:“有什么分工吗?”
薄绍荣:“分工有的。”
记者:“怎么分工?”
薄绍荣:“当时巩老板负责这个晾晒工作和下去放货,我主要负责财会工作。”
1999年的时候,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种材料制成的宠物窝。比如柳编的、木板的、塑料的、海绵的,等等。但是用水稻秸秆编织的宠物窝还是新鲜玩艺儿。它不仅环保,而且价格低廉。所以一出现就特别受欢迎。
薄绍荣:“开始搞50套都害怕,后来搞到500套,5000套,一年现在是好几万套。”
巩恒宇他们按照客户的要求向村民们订货。村民们用两三斤的水稻秸秆编织一个宠物窝就可以赚十一二元钱。手脚麻利的一天可以编上两三个。所以很多村民包括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开始回乡做起了传统的秸秆编织。在山东荣城打工的禚红伟就回到了家。
记者:“那时候打工能挣多少钱?”
村民 禚红伟:“也就是千把块钱吧。”
记者:“为什么要回来编这个?”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