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
章必功,1977年考生,深圳大学校长。
他的人生起步,和乒乓球有着不解之缘。曾是安徽省铜陵市青少年乒乓球冠军的他,1966年开始的“文革”,首先打碎的不是他的大学梦,而是他的乒乓梦。
1968年,章必功被分到九华山下的酉华公社当知青,只干了8个月就因乒乓球特长被招工回城。在选矿厂,喜欢文学的章必功,常在报上舞文弄墨,引起了领导注意。一天,他正在马路上修管子,一位局长见到他说:“小秀才,调你到科委干不干?”从这以后,这个高中生开始为市办展览写解说词,为科委写材料,偶尔也写写诗歌。
1977年恢复高考,章必功报名参加,最终,章必功接到一张“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现安庆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已成家立业的大龄考生通常被分到师范院校,还可以带工资上学。
1981年,北大古代文学专业招收了5名研究生,其中4名是北大应届毕业生,仅有章必功是惟一来自京城外的乡下人。一时间,他成为安庆师院和铜陵小城的新闻人物。
1984年章必功研究生毕业,正赶上新创办的深圳大学向北大要人,他便来到这座异常陌生的边陲小城和特区大学。
开放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记者:1983年,中国高校名录第一次出现深圳大学的校名。有关资料提到,深圳大学的创办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切关怀,您能具体讲讲当时的情景吗?
章必功: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1980年,中国创办深圳经济特区。时隔两年多,新诞生的深圳大学开始建设,创办初期在原宝安县委小院里办学。
1984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路过深圳南山区,有人指着后海湾的一片脚手架告诉小平同志说:“那就是深圳大学新校区,春季动工,秋季上学”。小平称赞说:“深圳速度”。回到北京,邓小平同志又叮嘱深圳来客:“你们一定要办好深圳大学”。
深大牢记伟人的期盼,24年来在曲折的办学道路上,经受了沿海经济先发地区和文化积淀薄弱地区能否办好高等教育的质疑与考验,经受了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性碰撞和观念性冲突,紧随特区,快速发展,以最短的时间,形成了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办学层次的三级跳跃。
记者:深大曾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而闻名全国,成为深圳和深大开放的象征。后来深大校园又建起了围墙,有人说深大倒退了。你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
章必功:判断一个大学是不是开放,最重要的是心里有没有围墙,心灵和观念是不是开放。有形的围墙可以在一夜之间拆除,心灵围墙要想拆除可异常困难。深圳大学眼下虽有校园围墙,却没有心灵围墙,依然是个高度开放的大学。
深大为什么又有围墙?上个世纪80年代,校园位于城市郊区,周边宁静;上个世纪90年代,学校所在地已成为密集城区,车水马龙。校园需要相对安静、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必须为学生保持一个宁静致远的学习氛围,不能胶柱鼓瑟,更不能脱离实际,“沽名钓誉”。
有围墙并不妨碍高度开放。深大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办新型大学,早期实行的学生交费上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等,一直在深大发扬光大。
今天的深大更加开放,最大的开放是心灵和理念的开放。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