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重庆尽管是直辖市,但毕竟地处西部,仍然比较落后。但陈宏刚不这么看,他觉得重庆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发展中的重庆给人一种创业的激情。所以,他选择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开始又一次创业———“我是从村(北京中关村)里到了铺子(重庆石桥铺)里”(后者指他的公司所在地)。
回到北京
一年前,陈宏刚还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商务及高校关系亚太总经理。当时他从微软总部回国已经4年半了。
连这个公司的股份都没有,为什么还会离开微软?这是离开微软一年多以来,陈宏刚经常都会碰到的一个问题。
2002年7月,陈宏刚陪同北京市科委的几位官员到美国微软总部考察。面对微软缔造的软件帝国,一位官员感慨地说:“不知道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像微软这样的企业?”
一向快人快语的陈宏刚说:“不可能,就是美国也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微软。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一流的软件企业。”
“怎样才能创建更多的一流软件企业?”
“有很多办法,比如说从最好的企业请一批有经验的人来做,踩着巨人的肩膀向上爬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那你来做怎么样?”
陈宏刚一下子愣住了。离开微软是他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从1987年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就一直在微软工作,微软给了他太多太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还是在华盛顿大学上学时,他应朋友的邀请去微软参观,当时他很不情愿。因为此前他去过在西雅图的另一个国际大公司,审查相当严格,简直像防贼一样,给他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印象。
没想到微软完全不一样———没有人盘查,每个员工都有单独的办公室,有各种免费的饮料,员工衣着随便,自由掌握上班时间!当时他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进微软!
获得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那一年,正逢前苏联解体,大批前苏联的数学家流落到美国。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陈宏刚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了生存,他做过房地产经纪、大楼管理员、政府公共设施督察员等很多工作。
去微软面试,因为专业不对口,陈宏刚两次遭到拒绝。虽然后来进了微软,也是从最基础的软件测试开始做,而做这个工作的还有不少是大学本科生。陈宏刚没有因为自己是博士而感到委屈,照样干得很认真。他的优势很快开始显现,不断获得晋升的机会,先后任微软总部软件工程师、测试组长及经理,参与了微软主流产品———Windows95、ExchangeServer4.0和4.5、InternetExplorer4.0和5.0、SQLServer2000的研发过程。
生活舒适安定,事业蒸蒸日上,但陈宏刚却开始不满足了。虽然学的是理科,但陈宏刚从小喜欢历史,小时候读过的林汉达的《春秋故事》和《战国故事》成了最早影响他一生的两本书。16岁离家去上大学的陈宏刚在自己的床头上贴上了一幅字,是霍去病说过的一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20多年以后,陈宏刚访问各高校,在给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的同学们做讲座时,引用了36个历史典故,告诉同学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很多学生惊异不已:“你不会是学历史的吧?”
“我小时候的愿望是做将军,觉得大丈夫就是要征战沙场,保家卫国。”陈宏刚说。
虽然经历了很多沧桑,但陈宏刚心里还是时常会有“报国”这样的念头跃起。只不过他开始觉得或许这个理想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实现。
机会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1998年,微软在北京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改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李开复博士征求陈宏刚的意见时,陈宏刚连职务、薪金都没问,就表示愿意回国帮助李开复创建研究院。
离开微软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