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亚洲研究院组建的时候,只有3个人从美国回到北京。几年后,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
直到现在,陈宏刚经常都会接到想要回国的朋友的电话,向他咨询国内发展的机会怎么样?陈宏刚会告诉对方,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对于很多“海龟”来说,摆正心态、融入环境尤其重要。
“刚回国时,因为人手少,我们几乎什么都干。包括开复也是如此。”陈宏刚说。对外联络、招聘面试,发言时自己写稿子,外出访问时自己扛资料。
在亚洲研究院期间,陈宏刚先后策划和主持了微软“长城计划”、微软“创新”杯大赛、微软教育论坛,以及IT院长高峰会议、中国高校微软技术俱乐部、微软实习生计划、“微软学者”奖学金、我国第一家独立外企“博士后工作站”,还有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设软件课程等等多个项目的实施。其中很多项目都是第一次,难度可想而知。
曾经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过5年半的陈宏刚,始终对学校、对学生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他在国内多所重点高校创办了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其实,我并不只是想用微软的技术影响他们,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理念,包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中国学生都非常聪明,但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
“做事之前先做人”———这是陈宏刚反复告诫学生们的一句话。
在某大学访问时,陈宏刚发现担任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主席的同学显然把自己当成了领导,其他同学都在搬桌子,他自己却袖手旁观。陈宏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俱乐部的主席不是领导,你做了这个主席,意味着你要为大家服务。”
陈宏刚对很多高校学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叫付新华的女生甚至写下了十几万字,记录了自己从George(陈宏刚的英文名字),从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受到的启示和影响。后来听说George要去重庆创业,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有不少骨干成为他坚定的追随者。他们有的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有的来自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并不喜欢重庆,但他们认同George的观点———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学会适应和牺牲,抱怨无济于事,不如试着去接受它,喜欢它。
放飞梦想
2003年7月,陈宏刚终于决定离开微软。
当初回国就是想在中国创办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他觉得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另一个梦想了———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的一流的软件企业。
离开微软意味着放弃令人羡慕的收入和生活。陈宏刚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放弃微软的高薪去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是不是太不成熟了?
投资方首都信息发展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陈信祥也是一位留美博士。“陈总已经是60岁开外的人了,依然充满激情,我们怕什么呢?”陈宏刚每次提起陈信祥都感慨万端。为了对得起投资方的信任,他主动提出降低工资。
一切又从零开始。
依然是从最初3个人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将近100人。其中有10来个“海归”,也有只念到大学一年级就退了学的学生。
有不少人不喜欢重庆,却被他的激情所感染。曾经留学美国的张旭东、曹勇等人甚至是关闭了自己的公司,来到了重庆。
“要学会做配角”是陈宏刚在创办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时就经常对大学生们灌输的一个观点。陈宏刚说,大概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官本位”的思想影响深远,很多人包括软件工程师做软件开发做不了几年,就想着做管理,想着要管人。“IT业已经告别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必须有很多优秀的人一起合作,才能做得更好。”陈宏刚想要在自己的公司确定一个新的标准,无论做技术、做销售还是做管理,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最大利益。做技术也没有“天花板”,一样可以做到比做管理更高的位置。
在每一次创业的时候都要学会忘记过去——这是陈宏刚从以往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惟有这样才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到脚踏实地。别人对他离开微软,并且在新创建的公司里居然没有股份表示不解,他却认为他的梦想是做成一个一流的软件企业,这个企业应该是大家的,而不是自己的。只要能实现这个梦想,有更优秀的人才加盟,即便总裁职位他都可以让出来。这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