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中间商的利润就更有保障。
林奇是浙江一家婴童用品集团的加盟部部长。这家集团获得了美国一个著名的卡通品牌在中国的“大店授权”。也就是说,他们有权生产与这个品牌的卡通形象相关的婴童产品,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招收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加盟商,一方面收取加盟费、管理费,另一方面通过向加盟店供货获利。
除了一次性的5万元加盟费外,供货盈利是主要财源。一般情况下,一家店铺满货就要一次性进90万元左右的货,“我们的供货价是服装5折,玩具6折,玩偶、公仔4.5折,帽袜6折,考虑到不退换货的因素,折扣还要稍微低一些。”林奇说。
“由于有了品牌的因素在,所以中间商的供货价就比我们高了12%,加上退换货的因素,等于纯利就高出两成左右。”郭华雄说,中国婴童用品市场上充斥的全国总代理、区域总经销、地区代理商等各级代理商,就是靠流通环节的层层扣利生存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你看新闻上,今天这个工厂关门了,明天那个工厂裁员了,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代理商倒闭了。”DavidLu说。
但这个层层代理的销售模式,将在现在的经济背景下,形成中国婴童产业新品牌崛起的最大障碍。
一方面,很多外贸转内销的企业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因此新品牌的创立只能采用市场带动品牌的路线,而市场的开拓成本,也只能通过代理、加盟等方式分担,也就不得不采用传统销售模式。
但另一方面,“厂家和商家的博弈始终存在着,更何况婴童生产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这又导致品牌缺乏议价能力,“别人4折,你凭什么5折,在你的品牌很小的时候,这将是一个最尴尬的问题。”谢宏说,这就是婴童产业的瓶颈所在。
婴童用品最重要的是安全属性。“一个是品质,一个是安全,但是,品质和安全都是有成本的。”谢宏说,“从目前市场上看,价格竞争是厂家争夺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一边是渠道商对利益的压缩,一边是制造环节内部的价格竞争,将使厂商根本没有能力达成品质和安全,新的品牌当然根本没有机会崛起。”
安全检测成本已接近或超出制造成本
对于价格局限下的品质问题,朱丹的感受最明显。虽然从1985年就开始做婴童服饰国际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务,一直以国际一流做工和品质著称,但她还是在2008年的外贸转内销中“翻了船”。
“20多年来,我都在和婴童业国际一线品牌合作,从服装外观设计、选纱、织布、染色、定型、原辅料的供给、加工甚至物流,都到了苛刻的程度。”朱丹说,她在2008年上半年,几乎是照搬了国际一线品牌的标准,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推出了自己的童装品牌。
先是按国际标准备料生产,通过国家标准检测,再通过SGS认证(瑞士通用公证行,成立于1878年,世界最大的认证机构之一),“纱都是上等精梳纱;布都是精选的罗纹布、平纹布和毛巾布;染料和印花都用德国拜耳的原料,再进行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的有害物质的检测;纽扣和拉链全部是进口的YKK的;为了防止衣服内部缝头划伤宝宝皮肤,都全部进行了打枣工艺处理”。
对于这个符合国际一线品牌苛刻标准的新品牌,朱丹一度自信满满,“可是代理商都懒得看样品,噢,这个牌子是国内的,马上给你一个连成本都不够的价,你不做,别的厂家抢着做。”对于这个品牌的夭折,朱丹说她很不甘心,但是,她现在所做的品牌,“夏装只卖40块钱一件,毕竟,生存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安全成本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以食品为例,“现在食品的安全检测成本,已经接近制造成本(总成本—原材料)了,而玩具的安全检测成本,已经超过了制造成本,因为除了3C认证,还要进行破坏实验。”谢宏告诉本刊记者,“就这样,国外的很多检测标准还没有列入国内的检测清单。”
期待激活数以万亿计的市场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