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危中有机。都说2008年惨淡,2009年更难,然而,在肆虐环球的金融海啸冲击下,仍然有那么一些行业逆势上扬。
特别的日子里,有特别的需求,这样的需求成就了那些在这个史无前例的经济寒冬中绽放出暖意的行业,它们是电影、游戏、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典当、追债、通讯、直销、电子商务、医药、餐饮。即便在那些被认为苦难深重的行业中,依然会有许多欣然面对的企业——那些未必最大但是最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而在经济衰退之际,也仍然有更佳前景的就业机会在吸引着职场人。
寒冬无可避免,春天总会到来。我们希望通过对各行业的扫描,在新年伊始呈现的这份“2009暖行业”名单,为您的工作、生活、投资提供参考。相信下一个春天的景色必定不同于往年。
越萧条,越逍遥
文 邓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题为《问刘十九》的小诗兼备乡土情怀与小资格调,恐怕是我们这代中国人童年记忆中最温馨朴素、暖意融融的课文了。在这里只想借它说明一个问题:某些行业和事物,越是在萧索的寒夜越会让人心动,比如酒。时下的金融危机,让酿酒公司和调酒师们灵感大发。据说在美国,诸如“边车”(Sidecar)、“古典”(Old Fashioned)及“曼哈顿”(Manhattan)等经典鸡尾酒重新流行,令人回味起二战前的禁酒时期及大萧条时代。“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大家开始追忆似水流年。”
当然,鸡尾酒只不过是在经济危机中所有“反潮流”行业的一个诗意化的剪影。特别的日子里,人们有特别的需求,这样的需求成就了那些在寒冬中透着暖意的行业和企业,而从它们身上可能发现来年春天的某些线索。
危机带来机遇
危机来了,人们需要反思过去。从庙堂到江湖,莫不如此。以制作财经图书见长的国内某著名出版社2008年的销售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增长率超过50%。甚至连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十年前写下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也重新回到畅销书的榜单上。
危机来了,人们需要正视当下。即使过去的“月光族”、“败家女”们,消费也变得更加理性,于是所有对降低交易费用有帮助的行业有了更繁荣的契机。最典型莫过于B2C网站。卖衬衣的凡客诚品刚刚过了一周岁的生日,可就在这头一年里它做了5个亿的生意;而卖书的当当网去年收入是16个亿,比2007年翻一倍。另一方面,所有消磨时间的行当有了大行其道的理由,比如网游、酒吧、旅游、影视、博彩。君不见即使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在“发呆免费”的丽江,大大小小的客栈依旧客似云来。
危机来了,人们更需要筹划将来。于是,无论做医疗、保险还是教育、培训的企业都成了资本市场青睐的对象。最近的新闻是2008年中国MBA报考人数的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出国留学中介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不难理解,白领们现在少的是offer,多的是时间,加上美元、欧元便宜得一塌糊涂,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
如果说人们需求上的微妙变化主要是在某些特定的细分市场带来机遇,那么政府救市政策的主旨在于吹暖一些造福长远而且创造就业机会更多的大产业。公路、铁路、电信、电力、保障性住房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甚至如果哪一天植树造林、治沙治水也成了热门行业,你也不必感到奇怪。要知道,当年“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安排了超过200万的年轻人就干这个活。当然,通过政府投资项目受惠的远远将不止这些公共事业本身,而是要顺着供应链延伸到大量的上游产业,例如原材料、能源、机械,并最终通过人们收入的增加带动消费品市场的复苏。
伤筋动骨才能脱胎换骨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