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意味着千呼万唤的创业板终于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尽管创业板股票的发行、上市,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投资者已在关心这个全新市场的操作策略,那么,该如何到创业板去“淘金”?
投资者看重的是回报率
创业板从提出到终于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这中间整整经历了1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极不容易。
对于推出创业板的意义,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说,一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因为这些企业到创业板上市,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二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有利于扩大就业。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创业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
而对于想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更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如果购买股票,除了支持经济建设之外,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本金亏损,这是没人愿意干的。那么,投资创业板的股票,能不能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
由于中国的创业板还没有正式推出,我们现在无法下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分析海外市场已有的创业板的回报情况。创业板初见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兴起于90年代。曾孵化出微软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被视为创业板的代名词。海外创业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投资创业板股票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既有像微软这样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的投资机遇,同样也有一大批创业板退市,投资的钱打了水漂的风险。近十几年来,有6000多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时有2000多家退市。纳斯达克流行一句俗语,就是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再看国内比较接近创业板的深圳中小企业板,近5年里既有苏宁电器这种大牛股,也有过度“炒新”高位套牢的教训,同样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投资创业板,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板块公司的主要特点。而创业板与主板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业板更注重企业的成长性,成长性也就成为创业板最大的亮点。综观中外这些企业的历史经验,牢牢抓住成长性这条主线,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
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将于5月1日实施,加上其他配套文件要陆续发布,以及发行创业板股票的审核都需要时间。因此,姚刚表示,创业板的真正推出可能要到8月之后。但是,所谓未雨绸缪,要去创业板“淘金”,对于成长性的研究现在就得开始了。
成长性是创业板的主线
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就指出,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创业板设立的主旨。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欧阳泽华则说得更形象,他说,按生命周期划分,企业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主板针对的是处在成熟期的企业,而创业板面向处在成长后期、接近成熟期的企业。姚刚表示,创业板更注重的是成长性。
《暂行办法》对上市门槛进行了设定:创业板发行人须在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这个门槛比主板要求当然低了很多,我们分析这两个财务指标要求的确体现了成长性的特征。如第一个条件,要求连续两年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还有一条是“且持续增长”,这个就不容易了,比如,某企业第一年净利润是500万元,第二年也是500万元,虽然符合前面两个条件,但不符合持续增长条件,因为这两年里利润没有增长,所以,就无法上市。再看第二个条件,只有最近一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也可以上市,似乎门槛更低了。但是,后面却有一条很苛刻的条件——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别小看这个条件,做到并不容易,看目前已经披露的年报,2008年营业收入比2007年增长30%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很多。随便举个例子,白云机场2008年净利润比2007年增长34.61%,但营业收入不过增长13.6%。
所以,这两个上市门槛条件实际上体现了成长性指标,要么是净利润持续增长,要么是营业收入增长30%,净利润体现的是公司业绩增长,营业收入体现了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大。我们要明白设定这两个指标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让一批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姚刚解释了创业板成长性与主板条件的差异:“过去我们主板企业可能更看重净资产有多少,作为重厚长大的产业,比如钢铁企业有多少设备,有多少投资,每年生产多少东西,那么这些新型的产业往往是短小轻薄,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净资产,比如说我们一个软件的企业,它主要靠的是人力,楼是租的,机器折旧是非常快的,没有那么多的净资产,但是一旦进入它的盈利模式,它的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它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它的成长性是非常快的,相对于它比较小的净资产或净资本,它的成长性是非常快的,这类企业在主板来看,规模非常小,净资产非常少,不太符合它的条件,但在创业板,我们对这个企业就是放宽条件,适合这样一类企业来创业板上市。”
很显然,成长性是创业板的主线。高成长将带来高回报
如果能够挖掘到一个成长性非常出众的公司投资,那么,回报将是非常惊人的。全世界创业板最典型的这类公司,无疑当属比尔·盖茨领导的微软。微软公司是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在1975年合伙创建的,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资产只有200万美元,刚刚达到纳斯达克小型市场当时的最低上市门槛,股价也仅为15美分。而到1999年7月,微软股价已超过100美元,市值达到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比尔·盖茨也就成为全球首富。
我们不敢说中国创业板今后也会诞生中国的微软,但是,一定会有成长性出众的公司,同样带给投资者很好的回报。这方面,深圳的中小企业板已经有了先例。从2004年6月挂牌以来,中小板的确涌现出一批成长性良好的公司,最典型的当数大牛股苏宁电器。苏宁电器2004年7月上市时候的招股书,已经显示了历史上良好的成长性,公司2003年净利润比2002年增长了68.88%,2004年又增长了83.21%。上市之后继续保持这种高成长性,2005年至2007年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93.5%、105.43%、93.42%;2008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增幅放缓,但还是增长了48%,远远好于一般公司。
2002年苏宁电器的营业收入为35亿元,净利润为5856万元,只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到2008年,其营业收入近500亿元,净利润高达217018万元,6年里净利润增长3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3%。正是这种惊人的成长性,使其由一家中小企业一举成为国内大型商业企业。业绩高速增长,自然使股价大幅上涨。复权计算,即使以目前大幅回落的18元股价计算,也比2004年7月23日上市首日收盘价上涨了20倍,4年多的投资收益非常可观。
事实上,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一家小企业发展速度越快,则变成大企业的时间越短,带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就越高。因此,创业板正式推出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会变成大公司,创业板企业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很好的企业,也有可能昙花一现不存在而退市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的比例非常低,就说十几年前,中国有多少企业生产电冰箱?到现在能够生存下来成为大公司的又有几家?
所以,创业板开设虽然带来投资成长性小企业的机会,同样也蕴藏着巨大风险。对于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一定要仔细研究、深刻认识,而不能贸然入市。此外,即使一家企业有很好的成长性,如果股价过高,已经将未来的成长性透支炒作。典型的是2004年6月25日,首批8只股票在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受到市场追捧,结果股价过高,导致高开低走,持续下跌,股价在几个月里普遍被“腰斩”,直到几年后才解套获利。这个教训投资者要认真吸取。新民晚报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