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常常语出惊人地提醒父母对教育要有正确的观念:并不是读完本科,接受高等教育就能证明有足够的能力,反而可能是没有创造力的人. 能力绝不等于学历,现在一代年轻企业家也是如此,缺乏创造力的企业发展必然乏力.中国的教育体系往往不培养创造力,而是培养解题高手,对于人的未来全无好处. 能力与学历不能划等号 中国企业家缺乏创造力,就因为他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启蒙的最初阶段就把这方面的才干扼杀掉了.我常常开玩笑说人一生的顺境大概只有15年,企业家要先算一算还剩多少年,如果只剩一两年了,那就赶快结束营业,了此残生算了.但人的顺境也不能太早来,如果小学来了那就只能当个班长了.我在演讲的时候说那些当过小学班长的来宾大概没什么出息,因为顺境已经过完了.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以用反思维来思考,如果做父母的以小孩当班长为荣,这种心态都实在需要调整. 就像现在的小孩如果考试成绩差,父母就气得要死,还用自己可怜的经历,”我当年不拿高分就觉得对不起父母,你却无所谓”.其实我看来,考试的分数高只能证明自己是个解题高手而已.可惜这样的小孩都往往是被扭曲的教育体系第一批淘汰的,在企业中也可能被孤立.中小学老师都喜欢又乖又会读书的小孩,老师这种心态进一步扼杀了一些具有天分的人. 因此企业家选择人不要唯学历是用,学院派出身的人往往被理论和书本束缚,很难做出突出的成绩,灵活的实践需要创造力.企业不要忽视做事不随大流的特殊分子,他却可能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回答不循规蹈矩,富有想象力.如果你自己已经缺乏创造力,那就更不应该拒绝有天分的人来弥补你企业创新力的不足. 不吝鼓励让后辈得到鼓舞 我在大学时对经济学很着迷,曾经几次写信给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表示我崇拜之意,偶尔也会接获回信.当时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williamBaumol给我回了封信.有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像你这样有激情的人,一定会产生出经济学需要的新概念”.当时我就想如果我当大师以后,学生给我写信,我都尽量抽空给他们回信,以偿夙愿. 2002年我在西南交大做演讲时,学生问的问题都比较浅,我丝毫不以为意.有些好心教员怕我介意连忙阻止同学发问,我说他们比我年轻时问的有水平多了.我离开时和每个人握握手拍拍肩膀表示鼓励,学生们依依不舍,深受感动. 我在大学生的时候,还和两位”自由主义”宗师通信.佛利德曼告诉我要成为成功的经济学家就不定期不定定先要把数学读好;而海耶克当时已退休,他惟一以手写信回我的教授,还推荐了一位爱荷华大学的教授帮我理解他的理论. 我当学生的时候就曾因为前辈那么一点关怀深受鼓舞,甚或终生都想以经济学为我追求的目标.可见前辈的鼓舞真会让你铭记在心,受用终生.企业家培养人才也应该不吝褒奖和肯定,帮助后辈更快的成长,而你也会在企业的长中最终获益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