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5月1日起,《上海城市设摊导则》公布试行,部分路段经市民同意,将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5月30日,北京朝阳区团结湖社区组织了居民“以物易物”的跳蚤市场,让居民体验了一把做地摊主的感觉……地摊文化深入人心,甚至可谓是甚得民意,“地摊达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也许是伦敦Spitalfield Market的感召;也许是各大城市创意市集的席卷;也许是因为“地摊女郎日记”的辛酸史;更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怀念都市中的平民文化……总之,地摊火了!
曾经有人提出,摆地摊是一种城市文化:赛纳河边有一个摆了十几年地摊的老妇人,她不仅出售精致的手工艺品,还帮助一些艺术家代售他们的作品;还有那些把自己打扮成雕塑,用自己身体姿态挣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摊档……
慢慢地,更多人认识且接受了这种文化。2004年,日本福冈市的九州大学举行了《亚洲摊贩国际研讨会》,其中“重新看待路边和市场的摊贩、恢复街道的活力”成为亚洲各国摊贩研究者的热点话题。今年五月份,上海市政府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更是体现了人性化管理与恢复城市文化特色的意向。
75岁的爱因斯坦在回顾其一生时说过:“如果我能回到从前,而且必须决定怎样谋生,那我不会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学者或老师,我宁愿做个水电工或摆地摊的。”显然,这种自由、热闹并带有草根快乐的地摊情结并非爱因斯坦一人情有独钟,日益风靡的“地摊文化”受到了众多白领人群的青睐。白天,他们穿上笔挺的职业装,忙碌于公司;晚上,他们换上休闲的运动衫,摇身变成街头小摊贩。他们在地摊中创业,在地摊中享受着成长与单纯的快乐。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