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的商圈辐射半径一般不会超过500米,顾客徒步5—7分钟即可到达。
2.时间的便利性:大超市营业时间一般是8:00—23:00,便利店却是“Anytime”式24小时营业,一周7天开放,可在顾客急需的任何时刻都能及时满足,有时甚至打个电话即可。
3.商品的便利性:便利店经营面积一般50—200平米左右,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满足目标顾客的各种需求,商品的配置应采用广、窄、浅组合,即品种多,一般2000—3000种,但可选性少,单品可能只有一两个畅销品牌,同时同一商品库存量少,以争取更大的陈列空间。
4.拿取的便利性:商品陈列布局上力求考虑目标顾客如老人、小孩拿取方便,且商店陈设一目了然。
5.交易的便利性:由于采用超市类的电子收款机,员工操作熟练,不会出现排队等候现象,使顾客购物时间缩短,一般顾客平均逗留时间5分钟左右。
这种差异化竞争优势可以使便利店有足够的信心在与其他业态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然而,便利店生存面临的不单是竞争业态的压力,更多的还是来自同业竞争者的威胁。如上海豫园地区的三牌楼路虽然只有百米长,却簇拥着4家便利店,他们分别是:好德便利、联华快客、捷强和21世纪便利,如此拥挤的程度,仅是上海便利店过度竞争的一个局部写真。一般来说,在一个行业的幼稚期,弱势企业应主攻市场的某一点,营造避风港,形成市场区隔,随着这小块局域市场的成长而壮大;强势企业则可迅速规模扩张,以形成成本领先优势。但中国便利店竞争,大小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条路:规模扩张、数量制胜。在市场容量增长有限的空间里,竞争企业数量的激烈竞争直接导致了竞争环境的恶化。
业务界定
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最为灵活的分支,具有网络资源分布最广的显著优势,这使它成为了外界各种企业实体的战略传导枢纽。便利店内外资源的相互借势,使其商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足令其他竞争业态望尘莫及,同时这种与外界资源嫁接程度的差别,也对同业竞争者形成了结构性区隔。
北京便利店市场发展之所以坎坷重重,一个重要的制约瓶颈是物流配送。北京的物流配送在结构上倾向于为大卖尝大超市等集中性大规模送货,还不能适应为便利店零散的小规模送货。这种硬性的结构性制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国内便利店的发展应较多的应用第三方物流,以满足便利店便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满意度。
目前,国内借助较多的是邮政系统的物流资源,由此而产生的便利店也名之为邮政连锁便利店。在中国,邮政作为一家传统的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比较完善的实物传递网,其网络的一体化是国内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便利店总部借助邮政系统的分销配送优势,可以完美地实现商品的当日及时配送。当然,第三方物流只是一个借势工具。如果企业实力足够强大,可以自建供应链,如日本7—11,其店铺选址上常采用多米诺集中开店模式,由于店铺间距小,并且每20家设置一个配送中心,其平均每台配送车辆的运输半径就大大缩短了,在节省物流成本的同时,又能实现货品的快速及时配送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