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打工者,赵念来的经历实属幸运,他曾被公派到日本进修学习18个月;同样都是公派者,有的回国后当起了翻译,而赵念来竟然选择了做小老板。尽管道路崎岖,但留在他心里的创业故事,让自个儿总是感到安慰,毕竟人生难得一搏,何况他所打理的小旅馆,在偌大的杭城可算得上创出了一个新“流派”。
一路顺风进杭城
赵念来老家在山清水秀的淳安县汾口镇,19岁高中毕业后就跟了个师傅学木工。在当地人的眼里,干木匠活最吃香,无论走到哪里总不会失业,即使老了也能带带学徒,收些学费,不愁没饭吃。因此,小赵学得非常用功,在小县城不知为多少人家打制过家具。如果从职业来说,这是赵念来的第一份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小赵进城的梦想成为现实。1985年,杭州一家省级建筑大公司在淳安招收合同工,由于他的木工细活技术出色,当场签订了10年合同。于是这位“山里娃”成了大公司的装潢木工,身份也一变为“准杭州人”。那年,小赵23岁。
幸运总是伴随着勤奋的人。1993年,他被单位派往日本三重县学习进修。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过的美事。在整整一年半时间的“出国留学”生涯中,学的专业知识涉及建筑、木工、造房等,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小赵学到了许多技术。归国后,几个聪明的同事改行当了翻译,而小赵因合同刚好到期,面临着再次选择。因为当时公司已经考虑准备改制,本想回来大干一场的他,结果只上了一个月的班,没有续签合同。
一个灵感走新路
丢了铁饭碗,因为技术在身,小赵第一个念头就是利用特长办一家私人装潢公司。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做好计划,就改变了主意,打算开一家小旅馆。这个180度的急转弯,当时让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感到吃惊。
其实,一向稳重的小赵,突然的决定来自于灵感。当初回老家,在上塘路候车时发现许多淳安来杭出差、旅游的老乡,都希望在杭州的小旅馆落脚。正好,车站附近有家单位出租办公楼房,于是,小赵灵机一动抓住这个机遇,在别人还没有想到这个点子时,他就抢先一步,以30万元一年的租金租下了办公楼,经过装修,于下岗后的当年8月15日,开出了“新旅招待所”。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上塘路,来来往往的多是外地人,赵念来的小旅馆定位亦是行色匆匆的外来客。他几乎动用了所有亲戚的力量,筹集资金,充分利用资源,设置了80个床位,开设了旅馆饭店和车库,露天停车场还作为淳安至杭州的车站,使来客一下车就找到便宜旅馆。一个床位一天不过20元,而且多数客人皆是乡音浓浓,好像到了亲戚家。
一波三折再创业
正当小赵事业兴旺的时候,却又面临新的转折点,因为大楼需要易地搬迁重建,他所苦心经营近6年的“新旅招待所”,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成为一片废墟。但小赵很快作出新的发展计划。
不到一个月,小赵的第二家小旅馆——杭州运通旅馆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张。“运通”这个名字是小赵一位很有文化的亲戚取的,而租用房子开办小旅馆,这样的模式在杭州确实罕见,自成一派。200多平方米的小楼,大大小小的房间有21个,床位35个,标准房间设有空调、热水、彩电、卫生间和2张床,每天才80元;普通间没有卫生间,每天50元,适合一般家庭住宿。为了达到标准,“运通”投资了25万元进行装修,还实行电脑联网登记住宿。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