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上海这座城市深入思考自身的创业文化之时,一个消息传来:2008年6月2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深圳,这座领跑中国改革的城市,又一次获得了战略转折的先机。几年前还困惑于“特区不特”、为制造企业外迁烦恼的深圳,新的发展轮廓已经显现:目前,深圳高新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4%,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6%,这两个百分比均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高新产业,已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深圳产业升级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大批新型的创业者———在深圳市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深圳的自主创新还有另外4个著名的90%: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行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路的深圳,其为推动创业所作的种种尝试,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如美国《时代》周刊在其题为《深圳的诞生与再度辉煌》的一文中写道:“深圳今天面对的转型问题,整个中国经济也将遇到……深圳的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记者在深圳调研一周寻找答案,所睹几个细节印象深刻。
“一本书”,整合政策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政府该做什么?采访之前,记者曾在网络上浏览,试图寻找深圳与众不同的优惠政策。找来找去,并无太多“特色”:“海归”办高科技企业,可获得启动经费10-15万元;投资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建设期可享受贷款贴息;创新型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可办理居住证……与各地的政策似乎大同小异。
但一本政策书,却令记者窥见了“深圳特色”。这本书厚达991页,名为《深圳科技和信息化政策法规》,由深圳科技与信息局编,装帧非常简单,封底印着:工本费20元。书中主要内容分为科技政策法规和信息化政策法规两部分,各有市委文件、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四方面,共112项,还附有国家和广东省的科技和信息化政策共38项。
一书在手,政策全知!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的一大苦楚就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政策,而在深圳,这一创业“成本”被尽可能降至最低———20元。透明的政策公布,平等的服务理念,深圳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长陆健的介绍加深了记者的印象:如有新政策出台,《深圳科技和信息化政策法规》还会定期更新。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作者徐明天认为,政府的理念与深圳的创业文化有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深圳有着根深蒂固的草根创业传统。“万科的董事长王石,当年在深圳就是靠倒卖玉米赚了‘第一桶金’,深圳式的创业是,不管你来自哪里,出身什么,学历如何,成不成功,都由市场说了算,政府不是决定力量。”
在创业政策上,深圳市政府顺应了城市文化,选择“把市场的归于市场”,比如公务员退出各类研发基金的项目评审,引入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中介机构参与科技资源配置。“政府的功能是服务,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陆健说。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