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l7岁的湖北省阳新县女孩汤翠在县城某发廊里当起了学徒。两年后,汤翠出师,在县城北门老工业区开了一间小理发店。
这儿的工厂大多不景气,许多职工图省钱都要求剃光头。剃光头是汤翠的“拿手活”,所以顾客络绎不绝。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l1月,北门老工业区的十几家工厂遭破产拍卖,当地开始搞房地产开发,汤翠的门面也被拆掉了。她将理发店搬到县人民医院门前。这儿也是一个大社区,但已有两家规模较大的老店,她想尽办法也无法让生意好起来。
汤翠通过观察和分析,认为是自己掌握的那些“老花样”已不受人喜爱,计划关门外出学习。正当她准备转让店面时,一个老人走进店来询问:“姑娘,你这儿剃头不?”汤翠说:“理发店怎么不剃头呢,当然剃。”“跑了好几家理发店,他们都不接剃光头的活。”老人一边进门,一边摇头说。不一会儿,她就将老头的头刮得亮堂堂的,这位姓曹的老人很高兴,说总算找到一家老手艺店了,他会带一大帮老家伙来这儿剃光头。之后,真有不少老人来汤翠这儿剃光头,她的生意也随之好起来。
有一天下午,有个患者家属急匆匆地跑进店来,请汤翠去给他的正要在人民医院做开颅手术的父亲剃光头,因为老人是汤翠的老顾客,只信任她。她只用了几分钟就将老人的头剃得干干净净,连在一旁观看的医生也对她的手艺大加赞赏。病人家属很感激,硬塞给她一个200元的红包。
这件事之后,人民医院要给病人做开颅手术,都来请汤翠去“主刀”剃头。遇到车祸、矿难等急诊病人,头部伤得一塌糊涂,毛发与皮骨粘在一起,医生们处理起来很是棘手,医院就把给这些人剃头的任务也都交给了她……
2005年6月,汤翠迁址后的第一位顾客——曹大爷又到她这儿剃头。临出门,他劝汤翠干脆将理发店改成“光头店”算了。老人的一句玩笑话,无意中拨动了汤翠心中的弦,她想:现在的理发店在定位上都忽视了行业的原始性能,有些店甚至连传统的剃功都不会,不会削面,不会刮胡。但一些上了年纪的顾客还是喜欢刮削这份享受,连不少女性顾客也喜欢修后胫时那种痒痒的感觉……汤翠的心头不禁一亮,在市场日益细分的今天,专做剃光头生意也不错。
于是,汤翠第二天就将店名改成了了“汤司令光头理发店”,并大张旗鼓地做起了宣传。一时间,店里顾客盈门。
前不久,汤翠又发现了更大的商机——全县有五六家大型医院,每月因需手术而剃光头的有几百人;另外,医院里虽开设了美容保健科,但没有理发业务,不少病人在医院里呆久了,胡子拉茬的,没康复又不能外出理发,如上门服务肯定受欢迎。
她现在还计划招兵买马扩大规模,到各医院开设院内理发室。汤翠说,她想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建立连锁店,进行公司化管理,将生意做大做强,甚至走出本地,到大城市去发展。
编辑点评:汤翠的成功说明:在市场日益细化的今天,只要你将一项哪怕非常细小的业务做专做精做大,做成这一小山头的“山大王”,照样可以做出品牌,照样可以轻松赚大钱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