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政策,拍卖房里淘金”是刘建平的炒房经。
2001年,蓝印户口政策、契税减半政策等说明国家鼓励购房。尽管浦东房价已经启动,但刘建平发现外销房在跌,有些房子甚至跌到了开盘价的一半以下。2001年6月份,刘建平发现浦东五星路上的外销房只有1000美元/平方米,之前该盘价格曾经到过1800美元/平方米。他以125万元人民币的总价买下了151.59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出了37万元的资金,贷款70%,买下了第一套投资房。
2001年8月份,内外销房并轨,刘建平意识到内销房的价格很快会赶上来,他以1700美元/平方米将外销房出手,扣除各种交易费、契税以及利息成本,第一套房子净赚75万元。
目光转向内销房后,刘建平注意报纸上刊登的上海市民到拍卖行里淘金的报道,他在拍卖行里转了几次之后,看中了法院的抵债房产。“法院拍出的房产一般急于出手,因此拍卖价格通常是评估价格的8折,也就是说至少有10%的利润赚。我喜欢看到利润以后再投资。”刘建平说。
2002年初,仁恒滨江的房子内部订购单价已经到了每平方米1500美元,约合12000元/平方米,而当时法院的拍卖价格只有10000元/平方米左右,再加上当时黄浦江开发的消息已经传出,刘建平当即以170万元的总价拍得140平方米的房子带车库。几个月后,房子以1600美元/平方米出手,“小赚”20余万元。
此后,刘建平在拍卖房上频繁出手,均有所斩获。
舍得花钱学习
“一定要舍得花钱学习。”刘建平反复对新浪网友建议,“你学会一种理财方式,或者参加哪样理财工具,你必须学会这个工具。”
刘建平“自己做”之前,看了大量理财方面的书,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富爸爸那套丛书,还包括其他的创业方面如怎么样建立公司、买卖外汇等,在图书馆泡了一段时间后,对房产、实业、外汇和股票等方面的投资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2001年到2004年,刘建平的感觉是,他的资源在2004年以前已经用光了。2004年底的时候,他去了澳大利亚,也去了美国,目的就是学习——参加房产研讨会、金融界的研讨会。他的心得是:“学习方面的钱应该是舍得花的,只要舍得花才能赚到大钱。”
不断吸收新概念的刘建平这样总结自己对于理财的认识:现在的理财观念,应该上升一个层面,就是用杠杆效应,不光金融杠杆,还有时间杠杆,首先用别人的时间为自己创造财富;其次用别人的钱为自己操作投资,如果你有一个概念,你有一个想法,你自己做的同时,时间有限完不成,你可以雇佣其他人,重新拷贝你的概念;此外就是金融杠杆,你必须在银行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这样的话才可以不断从银行借到钱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