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档”成功的秘密
1989年的武汉,卓刀泉。38岁的王丽丽从武汉710厂辞职,与小她7岁的丈夫孟庆南一起,创立武汉凡谷研究所。 公开报道显示,当时凡谷研究所的投资者共有15人,王丽丽是最大的股东,投入4000元(凡谷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丈夫孟庆南也是4000元),其中有7个人仅投入100元,总共2.7万元。当时负责“孵化”凡谷的东湖创业中心出资3000元,一共3万元,公司就这样开了张。 东湖开发区创业中心的孙勇记得,凡谷最开始办公地点是在广八路,跟创业中心在一起,场地不过100平方米。“那时候他们一家三口都在这里,办公室里面搞研发,外面的走廊生个炉子做饭,他们的儿子那个时候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整个公司那个时候也就几个人。” 当年创业的艰难,被早期和孟、王相熟的人反复提起。东湖开发区一位官员记得,那时他们家买了办公场地就没有钱了,就把家里的一些柜子搬到办公室,作为办公家具。 凡谷最开始的产品是做汽车天线,当时的表现并不特别突出。东湖开发区一位官员说,那时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从银行拿到贷款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开发区当时出面帮助他们联系农行。这样,大概在1990年前后,他们才顺利地在农行拿到了50万的贷款——在那个年代,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这笔钱给凡谷打了一支有力的强心针。 凡谷第一年的营业额并不大,到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才有几万、十几万,“不过,在那个时候,一年盈利一万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孙勇说。 今天的凡谷,员工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超过两千人。今年1月至10月,纳税7564万元,成为开发区第三纳税大户。
一家三口身家超过60亿
武汉凡谷的很多职工都看到过大院偏僻角落里停的那辆银色奔驰E280——那是王丽丽给宝贝儿子买的。据说孟凡博在大学期间极其低调,以至于没有任何同学知道他家里是亿万富豪。孟凡博只在公司上了一段时间班,现在已经不在公司,“听说是去继续读书了”。有熟人称他们一家住的是再普通不过的房子,连别墅都不是。 一家三口超过60亿的身家,把原先的湖北首富甩在了身后。这一年,孟庆南49岁,妻子王丽丽56岁。30年前孟庆南刚参加工作时,不会预料到今天的事业、财富。 1976年,18岁的孟庆南被招进武汉日用五金机修厂,被分到电工组。三年后,这个厂与武汉东方电扇厂、风冬工具厂合并而成武汉红山花电扇厂,所以孟的公开履历上有了曾供职红山花的描述(该电扇厂今天已名存实亡)。 当年同事眼中的孟庆南,近视眼,戴一副眼镜,个子比较高,总是斜挎一个军用包,里面是各种各样的书。“他很爱看书,我们觉得他像是我们厂里的‘陈景润’,工作之余老是在看书学习。”孟当年的领导王燕蓝对孟庆南这一点印象很深。 因为年代久远,记者并没能找到王丽丽在创业之前的故事。不过,熟悉他们夫妻的人士提醒,在凡谷早期的时候,王丽丽的作用似乎比她的丈夫更关键。凡谷研究所创立时,王任所长,丈夫担任副所长,因为“王本身就是个技术型的人才”。 外界对于他们夫妻二人的评价,觉得两人都不是特别善于交际,包括在一些场合见到领导,也就是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不会刻意地去客套。开发区一位官员说,凡谷以前什么事都是员工到开发区管委会来,印象中王丽丽去年来过管委会一次。 据说,现在夫妻俩虽然丈夫是董事长,但实际上真正管事的还是王丽丽,“家里的事情还是王丽丽说了算”。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