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瓜子一上市,便很快走红,并迅速创造了瓜子产业化的神话。陈先保这点“瓜子”成金的本事使业界哑然。
创业中国按:
洽洽的成功很快在瓜子产业链条上形成冲击波,其靓丽的风景线也不断延升,销售额不断攀升。而伴随着主业强壮的同时,其产业相关多元化也开始悄然起步。
“洽洽瓜子的成功主要就是创新。”陈先保说,在工艺、配方、营销、渠道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因此洽洽书写了炒货整个行业的“革命”。
“百煮瓜子”第一徽商
陈先保1995年辞去机关科长职务,先是经营儿童“棒棒冰”,迅速积累资本后开始创新,推出“洽洽”瓜子,很快,“一下子就火起来了”。个中的诸多奥秘和环节,“洽洽”也并未刻意保密,在多种场合做过解说和交流。综合起来,记者发现:关键还在于陈先保总能有先人一步的“金点子”。
儿童食品“棒棒冰”刚在市场热销,当时,短时间内很快就有一些企业蜂拥跟进,推出类似产品,“这样市场很容易饱和,除非再‘开荒拓土’,于是,我提出进军东北市场,很多人当时就吓了一跳,东北人需要冷饮吗?他们质疑,但据我考察分析,那里有市场。事实证明,一下子就销售到近千万。”记者了解到,也正因为这一步,让陈先保淘到了第一桶金。
创造性地推出“洽洽”瓜子,陈先保采用了全面革新、多方整合的综合手段:将传统炒瓜子改为“煮瓜子”;外包装上首先采用环保的纸质包装;在包装袋里放入文化卡片,让消费者在嗑瓜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中华文化(如至今仍为人称道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文化卡片等);在当时一年的利润还不到400万元的情况下,拿出了400万元在央视一套节目做品牌广告;当时流行的“恰恰”舞蹈,其内含的青春韵律让陈先保产生“洽洽”名称的灵感,从而诞生了“洽洽”这个驰名商标。陈先保的这些“点子”,长期以来,为业界津津乐道……
“革”了炒货师傅的“命”“成名”后,“1999年开始,销售额几乎每年成倍翻番。”记者了解到,洽洽目前一年十几个亿的销售额,几乎是炒货行业内排行第二到第四位的总和。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