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浙江分水镇制笔业的起步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几乎全部靠农民手工完成的作坊模式,那么时至今日,分水镇第二代制笔企业则多为高科技、高学历年轻人打拼的天下。
今年31岁的吴永成,就是分水镇第二代创业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是土生土长的分水人。
1999年,吴永成从杭州大学(后被并入浙江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银行上班。因觉得“坐班制”实在没意思,只在银行呆了一个月,他便跑到朋友开的一家广告公司帮忙。
三年后,他看到分水镇虽然制笔业很发达,但却没有一家广告公司,于是他从朋友的公司辞职,找家人、朋友处借来5万元钱,在分水镇开起了第一家广告公司,赚得自己的的第一桶金。
2006 年,分水镇的广告公司已经发展到四五家的时候,吴永成又敏锐地看到制笔生意的新路子:传统的制笔式都是自购设备自己生产自接订单,如果自己不用厂房和设备,只负责接订单然后找别人的工厂生产呢,那岂不是只用很少的钱就可办制笔厂吗?
敢拼敢闯的吴永成又成了分水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年初,他关掉广告公司,与朋友一起融资120万元,成立一家制笔公司,自己设计研发新型产品和模具,并在外接订单,然后找同镇的制笔厂生产。
也就是在2006年,吴永成接到一笔大单。当时,一位日本老板开出800万支的天价订单在分水镇寻求合作者,但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要求相当严格,这份“天价单”在分水镇“飘”了半年硬是没人敢接,但吴永成有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毅然接下订单。“日本老板要求两个月内完工,我和朋友一起硬是在厂房呆了两个月,连续吃了两个月的包子。”吴永成说,就那一笔生意,他赚回100万元。
不过,钱虽然赚回来了,但吴永成心里还是有些不爽。“到后来我才知道,日本人比我们更会做生意。”吴永成卖给日本的荧光笔每支才赚两毛钱,而日本商人卖给日本当地企业每支笔却赚了6块多钱。
去年,吴永成的制笔厂按照企业的规划,与另五家大规模的制笔厂一起合并成立全新的创元文具有限公司,加大科研和投入力度,主攻中高档“功能笔”,要将分水笔的质量和平均利润提升一个台阶。
可收的税不收,可罚的款不罚,可沾的便利不沾
无为而治不同寻常的发展观
做大制笔经济,分水镇党政领班子殚思竭虑,但采访中创业中国www.chuangyezg.com发现,这个小镇在很多时候,推行的是一种“无为而治”:可收的税不收,可罚的款不罚,可沾的便利不沾。而他们的一些“通融”政策,在内地人看来常常是“不可思议”。
见怪不怪
小企业戴“大帽子”
今年初,作为武汉城市圈融合的重要步骤,鄂州市葛店开发区一家企业获准在企业名称前冠以“武汉”头衔,一度成为标志性事件。
3月4日,我们在桐庐县分水镇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很多制笔厂规模不大,但“戴大帽子”的不少。如“杭州新富文具有限公司”、“浙江创元制笔有限公司”、“杭州世地普书写工具制造公司”等。甚至一些家庭小作坊,也挂着一个大得没有地域限制的招牌。
分水制笔企业为什么喜欢戴大帽子?新富文具公司老板的解释颇有代表性:“别看我们企业不大,但8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国外,起一个小里小气的名字,生意怎么弄?”
桐庐县委工作人员告诉创业中国www.chuangyezg.com,这些企业挂的虽然是省、市招牌,但税收都在当地,省里市里不管,县里和镇里当然就不会干涉。 视而不见
一年漏征税八千万元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