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
这个正在抓牛的蒙古族小伙子叫胜利,是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草原上一户牧民家的孩子。还在城里上学的胜利今天刚放暑假回家,就赶上有人要来他家抓牛。父亲不在家,胜利只好自己担当起抓牛的重任。
记者:“每次大人不在家都是你抓牛吗?”
胜利:“对。”
记者:“从几岁就开始抓牛了?”
胜利:“13、14岁吧。”
郭纲是来抓牛的经纪人,虽说这次他在胜利家只抓2头牛,却没少费劲。在郭岗看好的这两头牛里,偏偏有一头倔牛,说什么也不肯动,任凭大家伙怎么使劲,就是不上车。
等大伙把这头牛赶上车,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偏偏这时下起了大雨,老郭今天收牛的计划只好推迟。
经纪人 郭纲:“今天一车装7、8头。”
记者:“今天挺晚了,装不上了。”
经纪人 郭纲:“今天装不上就得明天了。”
记者:“你这牛今天收的什么价呀?”
经纪人 郭纲:“这两头就花1万。”
今年对于老郭和其他农牧民来说是个好年景,因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的雨水特别多,草势长得很好,草好牛好就能卖出高价钱。可这要是放在两年前,就算草再好,一到这个时候老郭还是愁得很。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牧民,养牛一直延续着几百年前的一种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生产经营非常粗放。正因为这样,牛的育肥速度也非常慢,每头牛需要经过10个月的养殖期,大家才能把各自的牛拉到屠宰场去销售。
2003年,当地政府看到西门塔尔和夏洛莱两个品种的牛效益可观,就开始大规模推行黄牛冷配改良。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农牧业局 家畜改良站站长 青巴图:“咱们当地这个蒙古牛呢,它又是出肉率低,又是出奶也低,还有个子也小。这个改良牛呢,改良牛的个体也大,还有这个改良牛的这个能吃,还能长膘,快,同样的一个时间,它假如咱们当地的牛和改良牛对比的话呢,它的这个生长力特别快。”
记者:“这两种牛是同一时期的吗?”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农牧业局 家畜改良站站长 青巴图:“还有那个黄白花同一个时期的,它俩都是三岁牛。”
到2005年,当地有将近一半的农牧民已经通过黄牛冷配改良成了西门塔尔牛。可虽然换了新品种,当地农牧民却已经习惯了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养牛方式。每年要等到6月份禁牧期结束,把牛放养在草原上自然育肥到8月份,才能达到屠宰标准上市销售,当地的屠宰场也因此只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屠宰。而屠宰场的屠宰量毕竟有限,大量牛在同一时段集中涌入市场,肉就卖不动了。
经纪人 刘杰:“肉量上去之后,它销不动,它价钱就得低。”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