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是国家重点布局的钢铁建设基地,加之该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和资源优势,杜双华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杜双华顺利在日照市靠近岚山港的虎山镇征用了5687亩土地。同时,杜双华与有生产H型钢经验的莱钢集团合作,由其提供设备和资金,莱钢派遣技术人员、提供资金担保,双方各持50%股份。
2003年3月31日,日钢正式开工奠基,结果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仅用了181天,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日钢速度”。
杜双华的“速度”让他再次抓住了机遇。从2004年仅有107万吨的钢产量,到目前已经形成了1300万吨铁、1250万吨钢、1000万吨材的年产能。产能扩张的同时,杜双华还收获了让其他钢厂难以比拟的巨额财富。
汇报材料中杜双华对其产能和销售收入进行了详尽描述。其中,2004年,日钢钢产量107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2005年钢产量达到227万吨,销售收入63亿元;2006年,钢产量达到35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到了2007年,日照钢铁的钢产量达到了775万吨,销售收入286亿元,利税更是高达72.45亿元。到2008年5月底,在钢铁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下,日照钢铁依然高歌猛进,钢产量达到444.6万吨,完成产值189.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5.8亿元,利税5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3%、268.1%、267.6%和162.9%。
按照日钢党委书记廖海亭的描述,2008年日钢的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利税100亿元。如完成该目标,日钢利润将毫无争议地超越济钢、莱钢等企业,占领山东钢铁行业单个企业利润的第一名。
曲折前行
杜双华在滚雪球创富的同时,也并非一帆风顺,曲折和难题也在同步困扰着他。
“日钢建设初期,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困难重重。”杜双华回忆说,“这里是一片滩涂、虾池,施工条件非常艰难。3月份,我们刚开工就遇上了日照市30年不遇的大雪,到6-9月份,又遇上多达47场的连阴雨,道路一片泥泞,大型车辆及工程机械无法使用,很多设备都得靠人拉肩扛。181天的建设历程中,雨雪恶劣天气占到了76天。从4月份开始,非典疫灾肆虐全国,各地都实施道路管制,采购人员出不去,建设设备进不来,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除了天气条件及非典之外,杜双华遇到的更大难题还有莱钢撤资与资金链的吃紧。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