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凌兰芳的选择是:欠债还钱。他带头,每月只拿150元钱的生活费。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面上只有几万元钱,出差时几个人开一个房间睡在地板上。有一次,凌兰芳决定归还湖州市农业银行11万元的贷款,公司账面没钱,他们21个人就自掏腰包,到处找熟人借钱,凑齐了11万元的贷款,一分不差送到农行。
当凌兰芳咬着牙把3200万元的债务还掉1900万元的时候,他接到上级的通知,说公司与银行都是国有企业,剩下的债务“核销”掉就可以了,而且一些国有企业已经这样做了。但凌兰芳还是坚持银行的钱一定要还,诚信一定要讲。第二天一大早,他顶着上面的压力赶到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表态:只要我凌兰芳活着,一定会把银行的钱还干净。
1999年,凌兰芳终于挣来第一个1000万元,订合同那天,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给建设银行领导打电话:“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我凌兰芳站起来了,可以还清你们的800万元债务了。”
出身“草根”的浙商们,骨子里还有最朴素的“承诺”情结: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而在现代企业中,诚信恰恰是最长远的投资,能为一个品牌赢来宝贵的信誉,获得最丰厚的回报。看来,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
全球化时代,“草根”浙商会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草根”浙商们一直被人诟病为:“低级”,“落后”。有人质疑,在全球化的舞台上,这些“草根”商人们能否延续他们的成功?
“草根”浙商马云,发挥了自己的“草根”优势——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当初市场还是一片“荒漠”的时候,直接种上大树不会成活,小草才是与环境最匹配的品种。马云就是看准了这片“荒漠”的商机,没有去攀附有钱有权的“大树”,而是适时地扶植“小草”们的生长,为中小企业服务。最终,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羽翼的保护之下,将“中国制造”卖到了全世界。而反过来,中小企业也成就了阿里巴巴。
2007年秋天,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IPO成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最大奇迹。当年由18个人、50万元资金创办的网络小作坊,八年后变成了世界最大的线上B2B交易网站;当年那个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普通书生,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企业家。阿里www.chuangyezg.com巴巴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中国经验”,作为独特的案例写进了很多著名商学院的课本里:靠扶植中小企业而成功,仅阿里巴巴一家,它的商业模式,世界侧目。
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小商品城,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同时都在浙江,都是浙商经营。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与当年义乌那些到处摆摊的“草根”货郎担的成功,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马云和阿里巴巴多了些现代气息。
但是,“草根”出身,辉煌一时的宗庆后,却玩不过在世界市场上沉浮多年,老谋深算的达能,最终放弃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娃哈哈,黯然下台。失败,也是由于“草根”的劣势:对世界市场的游戏规则还不够精通,在世界巨头面前,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孩。
从企业家的成长历史来看,在16世纪,企业家是冒险者;在17世纪,企业家是经营者;在18世纪,企业家是资本家;在19世纪,企业家是经理人;在20世纪,企业家是革新家。
对浙商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他们的三十年发展史,就是西方三百年企业发展史的浓缩和集中。三十年前,他们大多数是农民,或者下岗工人,甚至是无业游民,在基本生存压力的激励下,他们从体制的边缘和缝隙里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所以,在浙商身上,可以同时找到冒险家、资本家、革新家和经营者、经理人五种企业家的特征,可谓“全科式企业家”。
在暗流汹涌的世界市场上,浙江的这些“全科式企业家”们能够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