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是技术进步的迷恋者。1998年,宿舍里的同学合伙买电脑的时候,我置身事外;1999年,同学们通宵熬战电脑游戏的时候,我在睡觉;2000年,网络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上网的次数寥寥无几。事实上,我是在21世纪学会了打字。
至今,我所依赖的电脑工具只有Word。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也许我还会停留在纸上。当然,在这10年间,我学会了使用电脑中的很多东西,用以搜索、学习、浏览、娱乐、下载、通讯、工作或者消磨时间。因为这些是生活的必需品,就像厨房里的一口锅,尽管我很少做饭,但在需要的时候,我还是懂得如何将它加热,做出自己能够接受的食物。
10年间,电脑和因特网确实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无处不在。那个虚拟的世界拥有一个诱人的黑洞,仅仅10年,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至少你将电脑隔离在外,现在很难找到工作。
10年,我们对于一种新鲜事物的接受从未如此迅速。也许这和血缘有关,我们来自于造物主,我们是电脑的造物主,电脑是人类的子嗣。
从前我们按照眼睛看见的一切或者镜子来创造人类社会,现在,我们创造的是眼睛背后的大脑。当1997年电脑战胜卡斯帕罗夫的时候,我们相信电脑超过人类智能,已经变得不再遥远。当代科技的三大前沿——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纳米材料,实际上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打造一个现实版的弗兰肯斯坦。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在22世纪来临之前肯定超越人类的大脑,生物工程让人类和机器的身体不分彼此,而纳米材料负责提供行动必需的能量。
就像我们总期望后代可以超越自己的成就一样,人类实际上也冀望着电脑能够超越自己,让自己顺利退休,带着一身内置的芯片和人造器官,得养天年。但21世纪的弗兰肯斯坦已经进入了自己成长的轨迹,人类正渐渐失去对它的控制力,所以我们很难预料自己的未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雅虎”、“亚马逊”等缔造了创业神话的美国互联网产业财富故事随一档名为《中国网报道》的电视节目传入中国,一时间,观众对互联网创业者财富传奇的追捧热度,堪比今天的“娱乐新闻”。彼时,“娱乐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力,远不及“创业”这个新鲜滚烫的字眼,尽管当时中国互联网技术还停留在拨号上网的原始阶段。
“1998年到2000年,互联网产业浪潮是空前绝后的。以丁磊为代表的一代互联网成功者,大多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学生气,没钱没势,全凭对互联网的坚定信念和知识资本,撞开财富的大门。”12月2日,“互联网实验室”、“博客中国”、“义乌全球网”创始人、董事长方兴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如此评价早期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成功创业者。
方兴东以1996年作为互联网前商业时代与商业时代的分水岭。199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产业潮涨潮落,历经起伏,而以张朝阳为代表的互联网财富新贵,见证了1998年到200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黄金时代”。
没有资源是创业者的优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IT界人士早已耳熟能详美国互联网新贵们的财富传奇,但在1996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卖电脑仍是北京中关村IT行业的主要经营内容。
中国互联网作为一种产业的历史,在方兴东的概念里被清晰地划分为四个时期:1996年到2000年的第一次浪潮;其后是持续三年的第一个冬天;2004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创业浪潮,直至2006年;在方兴东看来,2007年和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最暗淡的时期,“互联网开始回归传统媒体的功能,创新极度平庸”。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