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到2000年的浪潮在中国是空前绝后的,可惜太短暂了。”方兴东至今记得,1999年北京的“互联网俱乐部”最多的一次聚集了1000多人,而当时,对互联网创业怀揣热情的人,只能以美国互联网产业的财富传奇“望梅止渴”。
1996年,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方兴东以写作互联网评论进入互联网行业,方兴东称:“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力量,所依靠的技术和观念是传统社会中有权有势的阶层所不懂的,在当时,互联网的知识更多地掌握在通常被人们认为的‘坏小孩’和年轻人手里,这是互联网令创业者兴奋的地方,他们依靠互联网创业不必再依附传统的财富和社会资源,而仅仅凭借知识资本就能获得风险投资。”
传统的创业者需要依赖传统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占有者,通过不断地重新组合、分配社会资源来获取财富,方兴东认为互联网创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通过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获得风险投资,财富是透明的,因此,互联网的成功者们没有“原罪感”。
事实上,这一理论上的互联网创业财富模式,很快便在年轻的中国创业者身上得到印证:1996年,张朝阳携带第一笔风险投资由美国回国创业;2000年,丁磊创办的“网易”成功上市,短短四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诞生了自己的财富偶像。
方兴东认为“互联网创业的成败不以性能为决定力量,而是以动能”,因此,没有资源恰恰是创业者的优势,因为“他每天都能看到资源在增加,始终置身于一种创业的状态中,而创业的本义,正是以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无限的资源。”正是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可持续、可成长的资源构成了互联网产业财富新贵们的创业动能。
事实上,那些带着传统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开始互联网创业的成功者们,则从反面印证了方兴东的“互联网创业动能说”,当时许多在传统产业中建立了声望的名人,比如姜昆、王朔和叶大鹰等人创办的网站,在2000年来临的第一个互联网冬天便以失败告终。
互联网,让中国年轻了
方兴东始终相信从产业的层面看,互联网永远存在着周期,有起有落,正如他坚定地相信互联网本身的创新力。1999年,方兴东创办“互联网实验室”,以研究者身份介入互联网产业,跟踪互联网产业发展、变革趋势。
有趣的是,方兴东“网络旗手”的名号,在大众的评价体系中,总是随着整个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几起几落,变幻着褒贬不一的定义。“‘网络旗手’现在已经是罪名了。”方东兴说。在互联网的冬天蓦然降临的2002年,曾有人撰文《方兴东你为什么不忏悔?》,质疑方兴东所鼓吹的互联网创业理念。面对纷涌而来的质疑,方兴东对互联网创新力的信念从来不曾动摇,他说:“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烧掉的钱最多几个亿,拿这些钱建高楼,肯定不会是最高的。但互联网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变革却是巨大的——互联网让中国年轻了几岁。”
即使在互联网产业最低落的时间,方兴东也没有动摇对互联网创新力的认识,2002年,算是互联网产业的第一个冬天“最寒冷”的时刻,方兴东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博客网站——“博客中国网”。当年发布于网站首页的《中国博客宣言》,在今天看来,带着强烈的理想色彩:“……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稀缺的问题。但是,当互联网本身变成信息海洋的时候,人类不得不面临另一场新的挑战:那就是超越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我们把这样一群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们,称之为博客(Blogger)。他们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