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6日,李书福在他的吉利集团发家的地方--浙江台州市临海基地共庆吉利18周年华诞。记者全程采访和亲历了此次吉利集团宏大的18周年“成人礼”,李书福和他的吉利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和外资汽车公司的叫板者,加速了中国汽车的利润回归。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开始了经商生涯。怀揣800元,他买了一架照相机,开始经营自家的照相馆,生意还算红火,但他并不满足于冲洗照片所带来的微薄利润。
一年之后,21岁的李书福带着2000元钱开始了创业。几经磨难,李书福开办了一家电冰箱厂,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的营业额居然可以达到四五千万元。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厂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电冰箱为李书福赚到了大钱。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李书福的企业由于规模小,关门停业了。
此后,李书福到了深圳读书,潜心学习经济管理。读书期间,李书福注意到了建材里的商机。他毫不犹豫开始筹备建材生产企业,他的厂子很快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此后,他们生产铝塑板,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又让他心动,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书福开始涉足刚刚起步的摩托车制造行业,这次,偏执的李书福又一次占领了行业的先机,在摩托车利润高达40%以上的90年代中期,李书福的事业开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96年5月,成立吉利集团,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在看到汽车行业的巨大机会之后,1997年,李书福带领吉利开始进入汽车产业,1998年8月8日吉利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轿车--吉利豪情二厢轿车在临海正式下线。2004年,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以10万辆的销售成绩杀进国内汽车十强,吉利集团的销售业绩也接近100个亿。
从800元到100个亿,李书福不仅实现自己的汽车梦想,还实现自身资本积累的奇迹。李书福在短短的18年中,进入了四个不同的行业,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每次都比别人领先半步。"他能够领先别人几年看到行业的发展机会,果断介入,而且是大手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吉利集团的一位副总裁在宴会中向记者如实评价李书福的“偏执”。
吉利现拥有临海、宁波、台州、上海四大整车制造基地;近10个汽车品种;下设三个汽车整车制造公司、发动机制造公司、变速箱制造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李书福的汽车帝国已经初具规模。
进入2004年之后,宏观调控之下的吉利汽车开始整合求变。李书福面对新的激烈竞争局面,在2004年10月份出人意料地提出“以出口为导向”的新战略。“要让吉利汽车走向全世界,在吉利未来的制造计划和销售计划中,2/3的汽车将面向国外市常”李书福向记者侃侃而谈他心中的吉利未来梦想。
但是一个数据显示,吉利和李书福的计划还是一个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理想,2004年1~10月份的市场销售中,吉利汽车国内外的销售比例仅仅只有1/10,距离他2/3出口的计划还有相当的差距。
但是对记者的质疑,偏执的李书福充满信心地说:“吉利汽车现在在练内功,这些年的造车实践表明,吉利汽车对于未来已经具有足够的信心,6年之前,谁也不会预料吉利汽车能够有今天。”在18周年的庆典仪式上,来自苏丹、中东、埃及等地的经销商和贸易伙伴成堆出现在李书福的邀请名单上。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