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在符合主流趋势的方面超常,比如他有课本学习的天赋,或者音乐绘画的天赋,那么不仅他的父母自豪无比,他通常也会成为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但是,如果他的超常表现在与主流不一致的地方,那么,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还会觉得他可爱吗?他还会得到人们的关心和欣赏吗?答案是:未必。 如菲比,又如和菲比一样的孩子。
菲比是一个9岁的小姑娘,她禀赋特异,有着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她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中无法自拔,比如她可以随时“见到”漫游奇境的爱丽丝,她还可以随时“进入”爱丽丝所在的繁花似锦的仙境。学校里几乎没有人喜欢她,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孩子“脑子有问题”。
从表面上看,菲比的确“有问题”,已经在看儿童心理医生。比如,她有较严重的强迫倾向,会不可控地洗手,会要求自己按照一定的顺序踩地板上的格子,还有不得不一次跨越3个台阶摔得自己膝盖血迹斑斑。此外,菲比在学校还总闯祸,校长和老师曾多次把她的父母请到学校。
她的爸爸在她惹了一系列麻烦后忍无可忍地喊:“你以为你妈妈还想要一个你这样的孩子吗?”
那她的妈妈呢?
起初我们看到,她的妈妈非常坚定地站在她那一边,她不断地对人说:菲比只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她没有问题,她有想象力、有激情,她只是特别迷恋爱丽丝的故事而已。在心理医生给菲比下了诊断并且提出用药时,妈妈的反应更加强烈:“不!不!她不会那样!你准备贴标签,再加入药物,好像一个病名代表什么,好像所有的答案都在药瓶子里。你的专业是不想让孩子像孩子!”
看起来,这个世界真正理解菲比的只有妈妈,其实不然,妈妈和爸爸一样,也被菲比的与众不同搞得焦头烂额。这个孩子与主流社会的标准如此不同,他们不仅对孩子产生了怀疑,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妈妈尤甚。为了降低自己的怀疑和不满,妈妈在无意识中调动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反向表现”,也就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关心、热情、理解和忍耐对待自己的大女儿,而在内心深处,她是认同学校、丈夫、小女儿甚至心理医生的看法的,她也认为这个孩子是“有问题”的,直到有一天,她找到一本有关儿童心理的书,书中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因为无法融入现实而以幻想的形式逃离,她才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菲比的故事,是禀赋特异的孩子的故事,他们在寻找有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这类有关“同一性”问题的答案时,比一般的孩子要艰难。这样的孩子因其特异,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如何与周围的孩子交往,久而久之,就被同龄人孤立而变得越发有“怪癖”。因为缺乏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成长比一般孩子艰难。
我在自己的咨询工作中,见过好几个“菲比”,他们拿自己没办法,不知道自己下一次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古怪事,而且,他们的父母大多也因为绝望和无助而对他们采取放弃的态度。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出了点儿事后,就完全躲了起来,无论学校如何找也决不露面。我知道,他们这样做实在是不得已,他们曾经有过非常顽强的抵抗,而最后,内心的恐惧、绝望和无助让他们选择了逃避。
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奇花异草;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所需要的只是耐心和等待。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