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电影《灵感的闪光》(flash of genius,很多人译为《天才闪光》)不那么好看,有点儿拖沓,画面阴郁而压抑,故事性也不那么强。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却是部非常好的片子,因为它非常形象地阐释了成功者必具的一些核心人格特质。从这点看,片子的平淡无奇也许正是导演匠心独具的地方,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捍卫自己的过程不仅漫长艰难而且枯燥乏味,即使有戏剧性也一定是在结尾而不是开头。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教授罗伯特·科恩斯的“眨眼雨刷”设计技术被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用阴谋剽窃,为了捍卫自己的发明权,罗伯特·科恩斯决定起诉。这是一场一个人对一个汽车工业巨头的诉讼。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相信他能赢,以至于当年帮他申请专利的朋友都弃他而去。最后,就连一贯支持他的妻子也为了6个孩子的成长不得不离开他。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遇到了让人眩晕的诱惑:福特公司做出从40万美元到100万再到3000万美元以私下了结此案的提议!
第一次面临40万美元的诱惑时,他的态度非常坚定:“如果让这些人逍遥法外,我以后还怎么教育我的孩子坚持真理?!”
第二次面临100万美元的诱惑时,他的回答是:“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福特公司要在报纸上公开承认他们剽窃了我的发明。”
第三次,是12年后,6个孩子都已长大。由于他不懈的坚持,被妻子带走的孩子从误解到支持,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他,也不再像当年那样不顾一切,而是学会了考虑家人的感受。因此,当福特汽车公司派来的律师告诉他,愿意以3000万美元私了时,他转身看着正在帮自己整理诉讼材料的孩子们。这时,正值青春期的小女儿带头说:“不!爸爸!我们不要”!紧接着,他的大儿子非常坚定地对那个律师说:“请你出去!”
那一瞬间,罗伯特·科恩斯由紧张转为松了一口气,甚至有一点得意。很显然,他无形中为儿女树立的坚持真理的榜样已开花结果。
如果想告倒福特,需要巨额费用,请不起律师的罗伯特·科恩斯只能连续几年埋首图书馆自学法律,法庭上,则由他自问自答去为自己辩护。
为了让陪审团能够区分律师的提问和自己的回答,罗伯特·科恩斯先是面对原告席的空椅子认真提问,然后再绕过去坐在原告席的椅子上一本正经地回答,这样来回了几次以后,法官说:你可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自问自答。他才没有再来回走动。
起初,你看到这样一个有点滑稽的场面,一定会想起传说中的堂吉诃德,因为此时罗伯特的样子实在像极了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时的憨态。但是,渐渐地,你就会收起笑容,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那样的时刻,那样的以卵击石的勇气和自信会让你无法不肃然起敬。
这一次,罗伯特·科恩斯胜利了。他的胜利不仅是个人的,也是一个群体的。电影中,法庭外,很多发明专利被侵权的小人物关切地注视着罗伯特一案的进展。他们把他看成自己的代表,罗伯特昂扬的斗志,为捍卫自己、捍卫公平正义而坚持的勇气,让所有人钦佩不已。
我还听到这样一种评论:“这个人太傻。12年可以做多少事,有什么必要去为这个花这么多时间?”
的确,对很多人而言,这个成功的代价太大、太不值得,从经济上考虑更是如此。但是,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成功的真正意义,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或名誉上的成功,这更是道义和信念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是无价的,它带给人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成就感,而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感。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