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在四栋写字楼里办公,经常需要操作跨团队项目,沟通和部门协调早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B2B公司运营的一大难题。一些简单的业务,员工通过面对面沟通、电话会议、及时聊天工具、邮件往来等基本可以应付。但一旦遇上较大的项目开发时,通常需要集中办公,有时甚至需要在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办公区域内调配场地资源供项目使用。
B2B公司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网站运营部门发起的会议,往往会涉及到网站服务、运营审核、收费等关联部门的同事参加,而收费相关的业务又会涉及销售端的人员。由于各个业务部门分布在四个办公地点,因此召集会议的难度大大增加,会议的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会后的沟通更加困难。而在办公楼间的步行时间平均在10分钟左右,“有时做一个项目,上百个员工多付出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十分可观。”
“犀鸟现象”显现 大批供应商愿随阿里跨江发财
浙江在线08月04日讯 自然界存在一种“共生效应”——生物间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效应,就是“共生效应”。较典型的一种就是:犀牛与犀鸟共生的“犀鸟现象”。
其实现代经济生存中,这种“犀鸟现象”屡屡被演绎出不同的版本。依存着某家大企业,许多配套行业得以发展,而各行各业的发展,也给大企业提供诸多方便。这种双方依存的“犀鸟效应”,在阿里巴巴搬家这一事件中,也林林总总地表现出来。
我们记不清楚,上海浦东的发展到底经过了多少年。但在经济生活中,当江的对岸仍是一片不熟之地时,跨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个艰难挑战。而如今当阿里巴巴迁到钱江对岸时,我们了解到,阿里巴巴公司的许多供应商,都愿意随之跨到江对岸。
这不能不说,是“犀鸟现象”在经济生存中的,一次精彩演绎。
——编者
期待:租车公司换了奔驰,直言背靠“摇钱树”
最近,捷客租车连锁副总经理郑楠在滨江到处寻觅场地,因为他最主要的客户——阿里巴巴要搬家到滨江了。“阿里巴巴过去了,我肯定也要跟着过去。”郑楠对过江继续做阿里的生意充满了期待。
2007年,郑楠带着3辆车来到东部软件园区,长包了一间宾馆房间,跑起了周边IT公司的租车业务。几个月下来,郑楠将业务的重点放在了阿里巴巴身上,“因为几年之间,阿里巴巴正速发展,公司自己没有公车,实际用车需求却很大,我们很快就接到了很多来自阿里巴巴的业务。”
阿里巴巴成为了郑楠的大客户。背靠大树好乘凉,来自阿里巴巴的租车业务占了郑楠这间分公司总业务量的80%。同时,郑楠的租车公司实力也在壮大:公司的自有车辆从最初的奇瑞换成了别克、奔驰,数量也从3辆增加到目前的17辆,而一辆车每个月能为公司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在得知阿里巴巴要搬家的消息后,郑楠早早就设计好了公司未来在滨江的蓝图:“8月份在滨江找个点,成立新的办事处。但城西的生意也不能丢下,所以这次先带5辆车过去,专为阿里巴巴服务。”
“5辆车肯定不够用,我们正在考虑再增加车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一笔来自阿里学院的租车业务,已经让他的17辆车有点安排不过来了。
惋惜:送水阿姨难舍阿里搬迁
金花得知阿里巴巴要搬到滨江的消息后,很是不舍——2001年起,她的金花饮用水商店就开始为阿里巴巴送水,当时阿里巴巴还在华星科技大厦办公。从起初给一两百人送水到现在为1万多人送水,金花的水店一年送出的15万桶水中,将近一半送进阿里巴巴。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