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招聘市场虽然重归火热,但情况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2007、2008年,李久鑫曾在南京等地多次看到农民工为了能进一些条件稍好的工厂,需要交给招聘中介几百甚至上千的介绍费,而如今,广东一些从来不愁招不到人的“花园式工厂”,也开始寻求西陆这样的中介机构的服务,为空缺的岗位买单。不止是传统的用工大省,安徽的出工大省,很多地方也出现了招人难的局面,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了中西部的一些城市。
在李久鑫看来,这一变化,是企业生产需求的增加和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减弱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只是让这种变化更富有戏剧性而已。
事实上,在西陆的岗位库里,无论金融危机发生与否,有一些工作始终乏人问津。例如,水产加工企业在处理三文鱼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摸鱼刺,这种工作必须找17到21岁的女工来做,因为她们的手指比较细腻,却没有女工愿意长做,还有一些中国在海外的渔船,需要渔工杀鱼并作简单的处理,一年工资3万,还是招不到人,为此,船务公司已经给西陆开出了2500元招一人的高价。
那么,工人都到哪儿去了?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创业。
“你很难理解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开个饭馆、加盟个连锁,他们在满世界的‘找项目’。”李久鑫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打电话到西陆,寻问有没有好创业项目,有的农民甚至开着车来北京找工作,点名要做养殖工,他的目的很简单,不为工钱,就是为了学好技术回家乡开养殖场。
加盟找项目的电视广告越来越多,其背后最大的动力,就是农民工的创业需求。跟在工厂找份工作相比,农民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雇佣,而创业则是自雇佣最直接的方式。
“以前人们离家打工是求生存,换三餐一宿,过年寄点钱回家,是提着编织袋的一代,而现在的年轻人打工,是为了求发展,是拉杆箱的一代。”李久鑫的概括非常形象。在他看来,80后已近而立之年,成为了蓝领的主流,而90后们也开始逐渐步入社会,这些年轻人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都与自己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关心的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换言之,经济波动带来的一时的“人荒”往往容易解决,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却需要用工企业花更多的时间适应。一些及早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已经做出了改变的尝试,一家公司通过西陆招工,待遇并不高,但是很多年轻人愿意去工作,原因就是这个公司提供四人间的宿舍,并为每个宿舍配上了可以上网的电脑。
“企业最需要做的,首先是去研究,接下来就要去改变。”李久鑫说。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