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X光、核磁如今是相当普及的检查手段,而医生们双手举着X光片分析的场景也曾是医院中经典的一幕。不过,现在这个步骤可以更方便地在电脑上进行: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已经能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形式,通过计算设备和网络,完成对影像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处理。崔彤哲在2008年创立的海纳医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纳医信”),就在着力为国内医院提供全院级PACS系统。此前,他曾做为第一位开发工程师加入了位于美国硅谷的PACS初创公司Stentor。

就像视频网站对技术、带宽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网站,与影像有关的医疗信息系统也有独特的门槛。“难点在于影像的存储、传输、高并发条件下的实时调用和24*7的不间断稳定运行。”崔彤哲说。在安贞医院的放射科,1个病人在320排CT机上做两分钟的检查,就能产生26,000帧影像,大小约为13GB。
在2009年,安贞医院放射科的流水在5.6~5.8亿元左右。而全院整体化PACS系统还不仅仅是放射科内部的图像存储与通信,内镜科、超声科等科室的影像诊断系统都会连接进来,与HIS等系统也有接口。患者就诊后,医生可以首先从HIS系统中调出其基本数据,把拍片命令发送至相应机器上,然后自动拍片并将影像传回服务器。在Stentor的一个客户案例中,最高峰时共有包括对影像进行审核和写报告的人员、临床医生、手术医生、查房护士等在内的1,600人同时上线调用PACS中的影像。
即使查阅影像的只有几十个人,借片、对照患者以往病历等工作仍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人手,信息化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免去患者拿着X光片跑来跑去。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帮助下,影像分析变得更为精确,纸张、胶片等影像介质的储存和管理费用也得以节省。无论是医院、医护工作者还是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但PACS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使得远程医疗真正成为可能,在各地医疗资源极度不均衡的中国,其好处显而易见。
“据北京卫生局统计,2008年来北京看病的人次是1.2亿人次。”崔彤哲自己的朋友也会托他请北京的专家看所拍的片子。为了短短的诊断时间,每天都有大批人从全国各地涌来,经历熬夜挂号的艰辛过程。其实远程医疗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崔彤哲认为,目前的状况就好像“喝着东西不解渴”:通常以定时定点的专家会诊形式展开,由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影像资料。这种方法看上去合理,实际效果却非常差:一来要聚齐专家非常困难;二来即使是高清摄像头也无法清晰地传输影像。“整个流程很不好。”
海纳医信最近参与建设了位于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影像远程服务网,为其提供核心的影像远程传输和诊断会诊系统。他们的办法是,通过影像诊断会诊系统,整合全军的知名专家,专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登录查看外地病人的影像信息和病历,随后提交诊疗意见。虽然眼下远程医疗的推广还受到医务体制的一些制约,但可以预见,影像远程诊断会诊系统将给更多病人带来便捷。
机会二:麻醉手术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