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业危机之前,中国还有过家电危机。借改革开放东风,中国家电业迅猛发展,不仅从外国手里夺回国内市场,还打出国门走向世界。可是很不幸,家电企业的蜂拥而起,使得竞争异常惨烈,价格大战不可避免,于是便上演了一场自相残杀的白刃战。一再大战的结果就是行业亏损累累,很多生产线最终成为一堆废铁,很多一度红火的家电品牌就这样一蹶不振。尤其是,由于民族家电业热衷于价格大战,行业利润率极低,除了勉强维持有限的国内市场,根本就无力到国外去争雄一时。这不仅因为价格低意味着低品质,而且低价格也让产品质量存在着巨大风险。外商们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巩固住世界市场,占据着中国中高端家电市场的很大比重,并伺机全面向中国同行反扑。不仅如此,中国的家电技术总是跟在外商后头,除了花钱买人家的专利使用权外,根本就无力进行高端技术开发。别看外资品牌无法主宰中国家电市场,中国的每台家电上基本上都含有人家的技术专利,每年中国家电业给人家上交的专利使用权费,就足以维持住人家相对于我们的优势地位。
家电业如此,手机电脑业也如是。一开始中国的手机电脑市场是外国人的天下,后来中国人引进外国生产线并低价驱逐了外国品牌。低价意味着低档,外商不仅规避价格战,还将产品定位在中高档,留出低档的市场空间供中国人自己厮杀。杀来杀去才发现,自己的利润越来越薄,市场口碑也越来越差,而老外的口袋却越来越鼓。为了提高利润率,中国手机上又一股脑地涌向中档市场,结果又一起把中档产品厮杀成低档价格。老外们乘机以更低的价格圈占低档市场,结果赚钱最多的还是外国人。电脑业虽然好一些,可是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电脑本身已不再是高端产品,其利润也就日益稀薄。倒是那些装在电脑里的软件和芯片成了控制电脑产业的魔力之手,电脑利润的绝大部分基本上都被它们吸走。非常遗憾的是,中国在软件和芯片技术上乏善可陈,不仅没有商家勇于攻关,也没有商家有那个经济实力去投入。因为大家都热衷于在中下游厮杀,不仅利润少,雄心壮志也小。
纺织业是中国世界工厂战略的绝对主力,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纺织业一直是出口换汇和拉动GDP的主要动力。纺织业属于低成本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相对较低,然而却最适合缺乏文化和技能的劳动者从事,这就是中国大力发展纺织业并一举成为纺织大国的根本原因。可是受中国业界劣根性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无知或不作为,中国纺织企业之间展开惨烈的竞争。中国的纺织产品主要是用于出口的,也就是说外国消费者是他们的终端客户,而外国采购商就是架设在外国顾客和中国生产者之间的桥梁,因而采购商的订单就成了中国纺织企业们生命支柱。问题是中国纺织企业缺乏自律,既没有行业协会来统一定价行为,也没有政府部门干预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于是为了争夺订单,各企业争相压价,而外商却坐收渔翁之利。年年月月的恶性价格争夺战,中国纺织企业的利润就变得非常稀薄,不仅无力提升产业档次,而且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倒闭。如今伴随着各种成本的快速上涨,这个昔日的经济顶梁柱已经风光不再。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