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陈平参加今年的全国高考后,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终于考完了”,他说,不知道考大学干嘛,要不是为了应付父母他不想考。陈平是浙江省台州市一个农村孩子,他认为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渺茫,一方面大学生供给过剩,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学高昂的学费和生活开销,是不富裕的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个人考上大学即意味着获得了保证生活无忧的“铁饭碗”,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被形容为“鲤鱼跳龙门”。如今,大学毕业后,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陈平想法的学生不少。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就业难对中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反向作用,“读书无用论”占有很大市场。
对前途感到焦虑
陈平说,他考大学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但现在看来,上大学不能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不管怎么说,这是以后的事,走一步算一步吧。”
大学生对前途表现出焦虑。中国青年报联合网络媒体组织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34.7%的受访大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觉得“后悔”。一个原因是,大学作为社会阶层流动载体的功能已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学生求学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大大提高。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广泛宣传并被接受的理念,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子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念下来,结果发现自己学历越高,就业门路越窄,很多机会已经丧失。
青年一代的焦虑还表现在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矛盾心理。据统计,今年中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数567万,创历史新纪录。上大学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如果不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
知识依然改变命运
青年一代焦虑的根源在于:在过去几年里,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已从精英教育变为平民教育,大学生不再是一种值得骄傲的社会身份。
另外,教育本身存在不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总是和金钱形影不离,贫困子弟通过教育获得流动的机会比以前困难许多。然而,将这一切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教育本身并不公平。保障社会流动,不完全是教育的职责。教育的责任是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产品”,并及时就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教育结构作出调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反思的课题。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大学生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效益,需要付出比他们的前辈更多的努力。尽管如此,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主要途径。
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不变成“学历改变命运”,就依然具有普遍意义。至于教育上的公平、公正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努力解决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