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越来越难考,工作越来越难找,弄个项目创业去,不是小康也能温饱”,据有关统计,2009年本科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两成还多,而且人数还在惊人地增长,就业形势的严峻,国家优惠政策,当地税收扶持,网络、街区等新兴平台,都正在催生一支大学生“创业一族”,“被创业”、“我妈妈喊我回家乡创业”也成为冷幽默色彩的网络流行语。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计划,由该院的国家重点学科资深专家、学者带队,20多名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赴江苏省苏北、苏南等地进行实地访谈调研,结果令人惊讶:在有效的2000个研究样本中,“创业一族”启动成功率不足三成,成功走向市场化运作的不足两成,盈利并良性运转的不足一成!这让人讶异的“321现象”背后究竟昭示着什么?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屋不扫,如何能够赢天下?
“学校答应的承诺不兑现,弄得我们处境尴尬。”本次调研中,某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高明这样对专家们抱怨。他说,毕业前夕,怀揣着创业梦想,他参加了学校启动的“大学生创业团队遴选资助计划”,和两位同伴商量起草了计划书,一路过关斩将,并在首批创业团队遴选中获得成功。“意外”的收获让三个人兴奋不已,打算以此作为人生事业的起点,然而,他们的创业行动至今还停留在那本薄薄的计划书上,未能真正“试水”。他给出的解释是,学校先前允诺的启动资金1万元已经到位,但是答应提供的创业工作室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交付使用。当调研者问及其有没有想自己主动联络其他地点,比如社会商铺、网络营销、大市场等,或者将自己的“金点子”转让,与有条件的企业合作时,窝在家中等消息、已经“失业”两个月的高明一脸茫然。他认为是由于外部的原因让他“壮志未酬”,他坦言现在也没什么兴趣了,准备先找个工作再说。
专家说,困扰高明的其实不是这一间无法兑现的工作室,真正的创业者不会一遇挫就怨天尤人、轻言放弃。调研也证实,仅凭一时冲动和兴趣,而缺乏能动(activ e ly )和主观(p o sitiv e ly )的积极性,这种游戏心理和惰性心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一族”启动成功不足三成的重要原因,即使勉强运作了,也在明显延滞着此后的创业理念实践、创业资源准备、创业组织管理等诸多环节。
怀揣宝贝,缘何深闺无人识?
去年毕业的无锡大学生王小燕在本科期间就拥有一项儿童步行矫正鞋的国家发明专利,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她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和很多企业联系,希望能将这项专利成功孵化,但是看似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却少人问津,只有一家乡办厂愿意合作,还要先投产才能分红,小燕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拒绝了。该项专利至今“深居闺中”,已在一家私企担任文秘工作的她无奈地说:“说到底,还是没有资金,不然我可以打广告,不怕没人来找我。”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