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显示,在大学毕业生中,像小燕这样有着“金点子”的不在少数,但七成以上没有转化为可以创造利益的市场产品。孵化“瓶颈”在哪里?86.5%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回答:“资金”。大学毕业生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性、资产抵押品的极度缺乏使其难以筹措相对庞大的启动资金或者银行贷款,绝大多数创业者将资金筹集渠道只能转向非常有限的亲友,这势必会影响创业资源走向市场的过程,虽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但就目前来看还是覆盖面狭窄,金额上也是杯水车薪。同时专家也表示,这并不是大学生“创业一族”市场化运作失败的唯一理由。大学生长期远离市场氛围,交际圈子相对狭窄,客观上难以获取有价值的前沿信息;单一的知识结构、浅薄的社会阅历以及关键性的创业意识准备,也使其难以察觉到有益的市场以及技术和竞争的时空变化,这些都导致他们与宝贵的机遇擦肩而过。 武功单调,只因专挑同门人?
毕业于某重点大学的凌风是受访者中相对“成功”的创业者,去年毕业之后,他和3个要好的大学同学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主营数码产品和网络维护。由于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所以公司运营之初就比较顺利地打开了市场,但同是理科出身的他们在具体的商务运作中只能从事单一专长的业务项目,只要超出了专业范围,就显得捉襟见肘、无法应对,这样白白浪费了很多机会,流失了很多客户,根本无法拓展新项目。凌风说:“我也想补充一些擅长新项目的新鲜血液,但这必然影响其他合伙人的地位,他们就是不答应。现在公司业务量少了,他们干脆不来上班了,反正我一个人也能搞定。”
调研发现,诸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实体皆由当初在校时某一比赛或者活动而组成的团队发展而成,大都由相同或相近专业、地域、性别、知识结构以及从业经验的人员组成,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也配合默契,但是走上市场以后,难免会出现管理学上所说的“人力资源重叠和单一”,不能发挥出成员之间的互补优势和梯队优势。专家指出,这种窘境是大学生“创业一族”所特有的“遗传病”,应当加以避免。现在包括大学生“挑战杯”在内的一些大型赛事已经开始要求参赛团队除了本专业的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相关多学科的人员加盟,这种规定性已经显现出优化创业团队人员组合形式的需求,值得创业的大学生们重视和借鉴。
提前试水,或能提高成功率?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