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绍基:2000年,我把自己20年打拼的生意全部结束了,开始反思人生——假设人可以活80岁,那我的人生刚刚过去一半,我是否该做点其他的事情?思考了两年后,我决定做创业教育。我觉得,人这一辈子不能太自私,要为社会做点贡献才算没白活。于是,我去纽约考取了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培训教师资格,之后来到中国大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2002年我刚来到北京,就有人告诉我,创业培训不容易从在校的青少年切入,于是我们从酒店前台、保安、按摩妹和劳教人员等群体入手。一开始就很顺利,原计划36人的班,有500多人报名。
中国青年报:你们的使命是“帮助人在尊严中发展,激发人在发展中奉献”。为什么发展需要“尊严”?要激发人“奉献”什么?
杜绍基:我们经常会对贫困家庭子女、劳改人员等弱势群体进行培训,他们通常缺乏自信。所以,我希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员是平等的,教师不要“高高在上”,甚至“怜悯之心”都不要有,要完全平等,这样才能让学员有尊严。我不希望慈善基金会就是给钱的机构,我们应该“授人以渔”。
我们还希望,学员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后,可以去帮助别人,就像“活水”[FS:PAGE],不断地流向四面八方,这样中国就有希望了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